身体“零件” “罢工”了怎么办?别着急,智能康复机器人来帮忙!头戴VR眼镜,身穿铠甲,你以为穿越进机器人世界了?不不不, 这可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而是当下数字康复软件正在做的事儿!
这款拥有AI大脑的康复 “专家”,不仅长了一双 “火眼金睛”,通过医学量表、手机平板这些咱们熟悉的设备,再加上灵敏的高导传感器,把患者的身体数据摸得门儿清。不管是胳膊抬多高、稳不稳,还是记东西牢不牢、说话顺不顺,都能被它一一捕捉,然后建立一套专属的 “康复档案”,就像给康复之路画了张精准的地图。
更厉害的是,它还会变身 “智能教练”,根据这些数据以及医生专业建议私人订制个性化训练处方。比如运动功能训练时,根据康复处方及患者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游戏。如果爱好运动 ,可以带上VR眼镜,真实体验打壁球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手臂的稳定性及爆发力,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认知训练呢,就像玩闯关游戏,记忆力、说话能力、计算能力这些都能在游戏中得到锻炼。但是这位教练非常严格,它还特较真,训练效果怎么样,一板一眼,全程盯得紧紧的,任何不达标都被严格记录下来。就像导航仪实时修正路线,保证康复之路不绕远。更神奇的是,它还会 “学习”,越用越懂你,开出的康复 “药方” 也越来越准。
01
胳膊 “加油站”
上肢康复机器人
如果把咱们的胳膊比作一辆暂时抛锚的车,那上肢康复机器人就是位拥有超能力的 “修车师傅”。它基于神经可塑性理论和运动再学习原理,给胳膊穿上了“机械铠甲”,利用末端牵引装置,给关节活动度训练和任务导向性练习提供支持。身上的传感器就像无数双眼睛,实时盯着胳膊的运动轨迹和用了多大劲儿。再配上聪明的自适应算法,能像弹簧一样灵活调整辅助力度,一会儿帮着用点力,一会儿又给点阻力,在安全的前提下,逼着你主动动起来。能帮助卒中患者在黄金恢复期里一起进行高强度的重复训练。而且它还很懂生活,能模拟拿东西、吃饭这些日常动作,帮着神经功能重新 “搭好桥”。有研究证明,在卒中康复中,能显著提高上肢 Fugl-Meyer 评分,对亚急性期中重度患者效果好;在脊髓损伤康复中,加上功能性电刺激,还能让手的抓握功能变强。每周练3次,坚持8周,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02
腿脚“引路人”
下肢步行机器人
下肢步行机器人就像给腿脚装了个 “智能导航”,融合了生物力学、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和康复医学,是个高端的智能设备。它的穿戴式多重支撑系统,能帮着分担重力,像个贴心的助手,扶着你模拟自然走路,让你反复、规律又安全地练习走路。它还特别 “贴心”,会根据你的大腿和小腿长度,把步幅设计得刚刚好;根据你生病的阶段,定制步频、速度和走路模式,让你走得既真实又合心意。很多研究都发现,脑卒中后偏瘫,脊髓损伤后截瘫或不完全瘫痪的人,还有帕金森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等运动障碍患者,都能从它这里得到帮助,重新找回走路的感觉。
浙大二院康复医学科1989年成立,是全国最早的康复医学科之一,也是中华医学会物理与康复医学分会主要发起单位、中西医结合康复浙江省重点学科,曾连续多年任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主任委员单位,还是浙江省高压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国家首批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基地,同时承担多项省级质控工作,是浙江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授予点。
科研实力突出:近年承担/参与国家及省厅科研项目30余项,多项课题获奖,发表国内外论文百余篇。业务覆盖广泛:常规开展神经、骨关节、心肺、重症、移植、儿童、烧伤及传统医学康复等,设康复门诊、病房、治疗部及高压氧治疗中心。设备先进,引入虚拟现实数字康复系统、上下肢机器人、平衡及步态评估训练系统、经颅磁/直流电等智能化设备。专病特色鲜明:开设运动损伤、言语吞咽障碍、盆底功能、超声引导注射、中医减肥等专病康复门诊。创新工作模式:全省最早开展临床康复一体化,设多学科康复小组深入临床科室,开展早期康复介入。
文字:顾秋萍 王昀杭 胡正宇
审核:陈国忠 熊冰 邓国芳
责编: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