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智元机器人,烧钱模式下的资本焦虑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智趣财经社 时间:2025-07-13 15:31:57

导读

智元机器人21亿控股上市公司引热议,人形机器人赛道资本暗战升级。在政策支持与资本包容下,企业需在技术研发与商业化之间找到平衡。

近日,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一纸公告震动资本市场:成立仅两年的人形机器人明星企业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智元机器人),拟斥资21亿元收购其至少63.62%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这场交易被外界视为智元布局资本市场的关键一步,尽管智元否认"借壳上市"意图,但这场收购仍被视为人形机器人赛道资本运作的新标杆。

在行业融资规模不足AIGC领域三分之一、技术路径尚未明朗的背景下,智元以"硬件+软件+生态"三线并进的烧钱模式,正引发市场对具身智能赛道商业化前景的深度讨论。

借壳疑云与资本棋局

7月8日晚,上纬新材公告披露,智元机器人通过其持股平台“智元恒岳”及关联方,以协议转让+要约收购的方式,拟拿下公司63.62%-66.99%的股份。按7.78元/股的收购价计算,总交易额约21亿元。交易完成后,智元创始人邓泰华将成为上纬新材实际控制人,持股平台将掌握超2/3表决权,实现绝对控股。

这一操作引发市场对“借壳上市”的猜测。根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若收购方12个月内注入资产并满足营收、净利润等指标,即可构成借壳。但智元紧急回应称:“暂无未来12个月内对上市公司主营业务调整或资产重组的明确计划”,强调此次收购仅为“注入优质资产、赋能内部孵化”。

尽管如此,市场仍将其视为智元资本战略的关键落子。一方面,手握上市公司平台后,智元可通过定增、资产注入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缓解烧钱压力;另一方面,若未来选择IPO,其已掌握的壳资源可提供备选路径。一位接近智元的投资人透露:“智元至少握有两张牌——借壳或独立IPO,何时出牌取决于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节奏。”

资本市场已用真金白银投票。公告发布后,上纬新材股价连续两日涨停,市值从26亿飙升至45亿,接近智元自身150亿估值的三成。这场资本联姻,让智元在尚未真正上市前,已通过控股上市公司获得间接融资能力。

成立两年完成9轮融资,估值达150亿元,智元的融资速度堪称行业奇迹。投资方包括高瓴、腾讯、比亚迪等巨头,以及上海国资等战略投资者。但对比大模型领域动辄百亿的融资规模,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资本热度仍显不足。

智元之所以成为焦点,与其“软硬一体化”的激进战略密不可分。不同于多数人形机器人企业侧重硬件或算法单点突破,智元从成立之初便坚持“全栈自研”:同时开发机器人本体(硬件)与具身智能模型(软件),并布局数据采集、操作系统等全链条。

这种模式导致其成本高企。据估算,智元年投入或达20亿元,远超以硬件为主的宇树科技(年营收超10亿)。为支撑烧钱速度,智元成立两年完成9轮融资,投资方涵盖高瓴、腾讯、比亚迪等巨头,最新估值达150亿。但对比AIGC领域,其融资规模仍显逊色——同为“AI+”赛道,大模型公司智谱累计融资超160亿,是智元估值的1.07倍。

智元的应对策略是“生态化扩张”。2024年,其发布5款机器人产品,覆盖B端工业巡检、C端消费级市场及上游数据采集;自建4000平米数据工厂,成为国内首个数采基地;更通过合资公司模式,与软通动力、卧龙电驱等企业共建生态,试图成为行业“基础设施”。

然而,激进布局也带来管理挑战。目前,智元内部并行多个技术路线:CTO彭志辉主导的X-Lab研发灵犀系列消费级机器人;前蔚来自动驾驶总监姚卯青负责具身智能研究院;美国PI公司创始人弟子罗剑岚则探索强化学习方向。三大产品线分驻上海、深圳、北京,组织架构复杂度远超同业。

智元意在构建全栈技术生态。但这一愿景需要持续输血——2025年1月,智元宣布量产第1000台机器人,但这一数字仅为宇树2024年交付量的零头。在C端市场尚未爆发的情况下,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现金流,成为智元必须解决的难题。

人形机器人资本热潮下的生存竞赛

智元的资本动作并非孤例。2025年上半年,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与规模已超2024全年,总规模首破百亿。然而,热闹背后难掩商业化难题。但行业繁荣背后,是“烧钱”与“缺钱”的矛盾:据IT桔子数据,2023-2025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资事件190起,年均融资75亿,仅为AIGC领域的三分之一。

资本寒意中,IPO成为突围关键。除智元外,宇树科技已启动科创板IPO流程,目标2025年底递表。作为智元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宇树科技这家以四足机器人起家的公司,2024年人形机器人交付量突破1500台,并手握2.37万台机器狗订单。创始人王兴兴在达沃斯论坛透露,宇树年营收超10亿元,这为其上市增添了底气。

与智元的全栈自研不同,宇树选择"硬件优先"策略: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本体成本,再逐步补足软件能力。这种模式虽技术壁垒较低,却能更快实现商业化。2025年春晚,宇树机器人登台表演,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此外,乐动机器人、仙工智能等企业则瞄准港股。不过,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尚未大规模落地,多数企业仍处技术投入期,二级市场融资是其维持研发的必选项。而智元的“控股上市公司+生态扩张”的模式,能否破解行业困局?

在AI大模型重构产业格局的当下,人形机器人企业需在技术突破、资金续航与商业闭环间寻找平衡。无论最终借壳还是IPO,这场竞赛的胜负手,或许不在于资本市场的标签,而在于谁能率先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真正融入人类生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