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有望打造“科学家航线”,共建“深港低空科技融合走廊”。(受访单位供图)
(记者 潘文婷)试想这样的场景:深港科研人员乘坐低空交通工具,半小时内穿梭于两地实验室,让创新思想随航线快速碰撞——这一构想被视作“一园一城”联动在低空维度的重要延伸,为人才流动装上“空中引擎”。在光明科学城,该场景即将成为现实。
日前,“打造‘科学家航线’,共建‘深港低空科技融合走廊’”研讨会在河套深港国际科技园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与光明科学城(“一园一城”)的“双轮驱动”,正在重塑大湾区创新地理,也为低空科技走廊建设提供广阔的应用前景。光明区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支撑,“一园一城”已形成联动发展机制,并共同探索科研要素便捷流动新模式。
在此背景下,“科学家航线”的构想成为研讨会上的焦点。该构想着眼于突破地面交通限制,计划运用eVTOL等低空科技,为深港科研人员提供更快速、更灵活的空中通勤选择,从而显著提升两地科研合作与交流效率,让创新思想与人才在深港之间“飞”得更快、更畅。
在光明区的产业蓝图上,低空经济占据着重要地位。这里正构建覆盖研发设计、高端制造、场景应用、综合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集聚了美思先端、欣旺达等龙头企业,宏大航技、览翌航空、质元科技、宇田新材料、深科翼飞等低空领域新锐也相继落子。同时,光明区正规划eVTOL起降点等新型基建,为低空技术落地提供物理支撑。
政策、设施、场景、要素,缺一不可。光明区在会上亮出支持举措:强化政策协同与规则衔接,完善光明区低空经济专项政策,与河套深圳园区共同探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体系,落实低空飞行券等刺激措施;共建共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材料基因组、超算二期等大科学装置,建立“一园一城”低空科技研发专用机时申请通道,便利关键技术攻关;同时,联合拓展多元应用场景,协同河套深圳园区,在物流配送、城市巡检、低空文旅等基础上,试点跨境低空物流、“科学家航线”通勤摆渡、联合应急救援等特色应用。此外,光明区持续深化要素流通,利用河套深圳园区跨境优势,推动设立“一园一城”双币创投基金,探索建立低空科研数据安全共享机制。
未来,在深圳上空,不仅有无人机划过的轨迹,更有“深港低空科技融合走廊”描绘的未来图景。从河套到光明,从实验室到产业园区,当科技为空间拓展出“空中维度”,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想象空间,正随“科学家航线”一起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