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GDP全国第六,却“苦大学少久矣”!苏州怎么破?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云飞 国是直通车 时间:2025-07-13 18:18:22


(资料图)苏州大学校门。中新社记者 吴瞳 摄

文/冯玲玲

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版图上,苏州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024年,苏州以2.67万亿元人民币的GDP总量稳居全国第六,制造业实力更是强劲,已形成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然而,与经济实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州过去在高等教育领域长期面临短板困境。为弥补这一“剪刀差”,苏州进行了一次全方位“补课”。

2021年9月,苏州明确了未来五年建设教育强市的发展目标,并列出八大计划,其中高等教育资源“跃升计划”提出:到2025年,实现“双一流”高校各板块全覆盖,苏州高教能级与城市发展不匹配局面基本扭转,高能级研究型高等教育载体不断涌现,形成苏派本土高校成长、海内外大院大所聚集的在苏高校格局。

如今,情况如何?

苏州,苦大学少久矣

“苏州高教能级与城市发展不匹配”,直指此前的苏州之困。

被称为“最强地级市”的苏州,是华东六省唯一GDP破两万亿的地级市,也是GDP十强城市中唯一的普通地级市。苏州拥有很多个第一头衔,经济、工业、外贸不一而足。

但若要问苏州缺什么,大部分人都有一个共识:机场和大学。相较于超强的经济实力,高等教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苏州的短板。苏州仅有苏州大学一所本土独立办学的“双一流”高校,这种高校资源的短缺,对苏州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制约。

“高校数量不足,意味着人才培养能力受限,难以形成完整的人才梯队。这对于苏州向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极为不利。同时,缺乏高水平大学也影响了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创新活力,不利于吸引全球顶尖人才长期定居。”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何建华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谈及过去苏州的情况说。

苏州为何曾是高校洼地?

“苏州经济实力与高校资源失衡,是历史、政策、经济结构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所所长、研究员张春龙分析。

从历史角度看,近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构建时,苏州未被纳入国家重点高校布局,且原有高校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在国家早期院系调整中被大幅拆分,核心学科并入外地高校,导致本土高教根基薄弱。

政策方面,省级教育资源高度集中于省会南京,苏州作为地级市在资源配置中话语权不足。

经济模式上,苏州以制造业和外向型经济为核心,对高等教育的长期投入不足,外资企业技术依赖也削弱了本地高校的研发需求和创新动力。

苏州如何补短板?

为了弥补短板,苏州将构筑高校支撑作为“打基础、利长远”的五件大事之一,积极拓展高校建设。

梳理苏州近些年的发展路径,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

一是积极扶持本土大学。

苏州大学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工程学5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软科2025中国大学排行榜中,苏州大学位列全国第46位;在地方高校排名中,苏州大学位列前三甲。

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筹)占地610亩、投资32.6亿元,预计2025年竣工,被称为苏州首个“国字号”的大学将正式落地。

二是与国内顶尖高校合作建设分校或分院。

苏州通过校地合作,推动实现“双一流”高校各板块全覆盖。


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名校都把“本硕博完整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带到了苏州。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东南大学苏州校区、河海大学苏州研究生院、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创新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等,都在苏州设立研究生院或者研究院。

三是引入国外顶尖名校。

截至2025年6月20日,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及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高等学校共计14所(本科11所、专科3所),其中就有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2所落户苏州。

此外,牛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莫纳什大学等国际顶尖名校也在苏州设立了分支机构。

苏州经验如何借鉴?

苏州的情况并非孤例。在万亿GDP俱乐部中,东莞、南通、宁波等城市同样面临“苦大学少久矣”的困境。

在浙江两个万亿城市中,杭州有普通高校47所,宁波只有14所。在广东四个万亿城市中,广州坐拥84所普通高校,而深圳、东莞、佛山分别只有10所、7所和6所。

要破解这种失衡局面,对于苏州、东莞、宁波等城市来说,引进大学建分校、创办新大学不失为一条可行且高效的路径。

不久前,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拟同意设置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10所学校。这预示着东莞和宁波双双迎来一所新的本科院校。

在张春龙看来,苏州经验的核心在于通过体制机制突破,打破传统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将高校建设从“被动承接”转为“主动整合”,实现教育资源向创新要素的转化升级。

具体来看,主要有三点:

其一,跨区域资源整合。突破行政壁垒,通过“校区+研究院”模式引进头部高校资源,同时注重本土化转化能力建设。

其二,产教精准对接。构建“专业链-产业链”深度咬合体系,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匹配。

其三,探索跨界融合。如苏州科技商学院的“教育+资本+产业”模式,创新教育范式。

“尽管苏州近年来加速补短板,但历史欠账和政策限制依然存在,经济与教育之间的匹配度还有显著差距。”张春龙表示,高校建设需要数十年积累,要通过制度创新和长期投入化解失衡。

张春龙提醒,其他城市借鉴苏州经验还需要依托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持与协同、地方政府战略定力以及市场化机制的深度介入。多数城市要避免盲目复制“校区引进”等做法,更应注重制度创新与生态培育,在差异化竞争中塑造不可替代的“教育-产业”协同优势。

“大多城市加入抢大学、抢人之战,事实上难度较大、成本也高。”何建华说。其他城市借鉴苏州经验吸引高教资源,需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

一是强化政府引导,将科教资源导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匹配相应资源支持;

二是树立长期主义,既不能拖延懈怠,也不可急于求成,需在发展中持续提升科教资源能级;

三是结合本地实际引进高教资源并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夯实基础教育,为人才培育营造良好环境。

国是直通车

编辑:高琰瑭

责编:魏晞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