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改变了“唯论文”的考核标准,不再以论文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建立了“样品样机产出、技术成熟度、市场转化率”三维评价体系,让研究人员将论文写在车间里
在中试基础上,依托研发优势和精细服务,立足区域性公共服务,建立涵盖如分析测试、放大设计、安全评估、专业培训等全链条服务,将让科研型中试平台的“企业朋友圈”扩展得越来越大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朱涵
近年来,浙江大学在浙江多地建设研究型中试平台,探索链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助力科技成果从“生”变“熟”,催动“从1到100”的关键一跃。
平台不以论文数量考核研究人员,推动研究人员打破“实验室孤岛”,以市场需求整合创新要素,走出一条以研发型中试平台为抓手,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之路。
项目组和中试工程技术人员在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中试平台探讨中试工艺方案(2025 年 7 月 4 日摄) 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供图
全周期护航初创企业
“项目成果令人惊喜!”谈起正在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中试平台上“跑”的高性能烯烃聚合物中试项目,杭州双安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难掩激动。
双安科技是一家科技型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缺少中试实验场地、缺少专业设备、缺少人才的“三缺”困境。
今年初,双安科技与浙大衢州研究院中试平台合作。中试平台提供的实验及分析设备,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前期设备成本、缩短了装置建设周期和项目总周期。同时,中试平台向企业提供了多种分析设备,配备分析测试人员,测试产品性能、优化工艺。
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依托浙大雄厚的科研实力和衢州完善的化工产业配套支持,还有专业化的中试设备,成为懂行的技术“陪跑员”,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企业的项目成员多为研发背景,中试平台为项目配备了持特种设备作业证、危化品操作证等证件的操作人员,弥补了企业在人员资质及实操经验上的不足。”某企业负责人说,中试项目对工艺流程的验证和优化,为后续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依据,有望让生产成本降低10%至30%。
在不久前发布的首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初步名单中,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中试平台,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柔性智能食品饮料中试平台、小核酸合成中试平台,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固态储能技术应用中试平台等多个平台入选。
这些中试平台受到企业,尤其中小企业的青睐。衢州研究院中试平台一期50亩场地启用3年来,完成百余项中试项目洽谈对接,累计承接中试项目49项,服务企业项目39项,服务的企业超过八成都是中小企业。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的柔性智能食品饮料中试平台已为30余家企业及科研机构提供技术赋能,累计完成中试服务超百次,服务对象同样以中小企业为主。
“我们优先服务于有中试需求的创新技术团队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用最集中的资源、最高的性价比为团队和企业解决难题。”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副院长王晓钟说。
研发型中试平台多效合一
“中试成本很高。”采访中,一些企业负责人和研究人员坦言,建设中试平台,资金投入、运行管理、人才支撑、安环评价等要素缺一不可,对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
如何才能让中试平台“建得起、用得好、可持续”?浙大的中试平台进行了探索:
——依托区位产业优势,创新模式,整合资源。
衢州研究院中试平台,依托当地重要支柱产业与高新企业深入合作。记者采访发现,这些中试平台形成了“政府投资、研究院管理、企业化运作”的管理运行模式。
“以固态储能技术应用中试平台为例,依托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浙大和企业共建的全省重点实验室,中试平台由政府出资、高校出人、企业出题。”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先进材料中心副主任洪子健说,固态储能技术应用中试平台还处于试运行阶段,但已有项目开“跑”。
这些项目以新材料委托研发为主。企业可以高价“买断”来“独享”知识产权,也可以与先进材料中心共享知识产权,这意味着双方将有使用权。
多名地方干部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衢州、嘉善、台州与浙江大学以产业协同为牵引共建研究院,并加快布局建设中试平台,既引入了稀缺高校资源,又切实回应了地方区位优势亟待转化、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创新转化破解瓶颈的现实需要。
——建立适合中试平台特定需求的安全风险管控体系,保障安全运行。
“中试试验过程中,存在使用多种类的易燃易爆、腐蚀和有毒的危险化学品的情况,同时反应失控、设备设施失效或操作不当也是中试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王晓钟表示,安全管控是重中之重。
为了规范中试平台的管理并控制风险,衢州研究院率先提出了由中试平台承担主体责任的安全管理体系,探索了“简化事前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新模式,建立了覆盖项目全周期的自主安全管理体系。
“新增的中试项目在申请阶段必须提交‘中试工艺危害筛查表’这一重要程序,通过细致评估项目涉及的物质、反应类型、设备配置及操作流程,早期识别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王晓钟说,这一措施要求每个项目从最开始就以本质安全设计为基础。
——创新管理体系与人员考核机制,实现研发与产业紧密“共生”。
在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累计研发的样品样机总量超100项。中心主任范骁辉表示,中心改变了“唯论文”的考核标准,不再以论文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建立了“样品样机产出、技术成熟度、市场转化率”三维评价体系,让研究人员将论文写在车间里。
这一改革瞄准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核心问题,以市场转化率为目标,使科研从源头对接产业需求,让科研人员在项目立项、研究过程和成果产出等各个环节都充分考虑产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新型研发机构要在服务产业发展中,打破‘实验室孤岛’困境,整合政、产、学、研、金等多元创新要素。”范骁辉说,中心积极构建“需求导向+应用牵引”的研发范式,打造“以研引产、以产养研”的双循环发展模式。
发挥优势破解发展瓶颈
业内人士表示,研发型中试平台能有力推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也容易出现产业化经验不足,设备与资金投入有限,中试规模难以满足量产需求,从中试到产业应用仍可能“脱节”等瓶颈。受访专家建议,以上下游深度融合为抓手,给中试平台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机制,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在衢州,总规模2亿元的衢州启真基金已完成备案,该基金聚焦浙大衢州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对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产业化项目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解决了包含中试在内的产业化链条后端的资金问题。
专家建议,进一步支持中试平台拓展技术孵化、股权投资等业务,形成“中试服务—技术孵化—收益反哺”闭环。如高校以技术入股、企业提供中试资源,成果转化后按协议分配收益;探索“中试服务+技术孵化+股权投资”组合模式,通过承接外部科研项目、孵化初创企业获取收益。
——加强中试平台专业化、数智化、自主化能力,推动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聚焦细分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与工艺标准化,聚焦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中试工艺数据库,形成覆盖“研发—中试—量产”的标准化操作流程,降低技术验证成本。
洪子健认为,中试平台可利用工业互联网、AI仿真技术搭建虚拟中试环境,模拟工艺放大场景,预测设备故障与工艺风险,有效缩短试错周期,减少资源浪费。
——延伸服务、打造生态,做大“企业朋友圈”。除了企业“出题”,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的科研人员还主动“找题”,帮助“中国甜瓜之乡”马家桥村开发甜瓜系列食品,帮助企业利用麦糟蛋白原料开发营养棒、植物蛋白乳等功能性食品。
受访专家认为,在中试基础上,依托研发优势和精细服务,立足区域性公共服务,建立涵盖如分析测试、放大设计、安全评估、专业培训等全链条服务,将让研发型中试平台的“企业朋友圈”扩展得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