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视觉中国
“过去几十公里跑医院,现在就在门口,买个菜的工夫就把检查做完了。血糖稳了,家里人也轻松了。”家住天津市西青区的杨阿姨说。
几年前,杨阿姨和老伴儿从老家来照顾孙子,随着年龄增大,他们的血糖、血压逐渐出现了问题,不得不经常出入医院,但是去大医院看病一出门就是一上午,什么都耽误了。一次偶然,他们走进了西青区一家社区卫生中心,情况发生了转变。
“会定期给我们打电话,问身体情况,提醒检查血糖、血压。”杨阿姨的老伴儿告诉虎嗅,他们接受的服务,正是微医健管师提供的“附加服务”,这服务还延伸到了微信群里。这些在医院里的“熟人”,让患者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更加心中有数了。
在天津AI健共体内,微医健管师服务像杨阿姨和老伴儿这样由慢病患者转变而来的健康会员已经超过100万人。难能可贵的是,AI健共体不仅显著改善了在管患者健康状况,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也得以提升,同时,医保支出增幅下降。
一次又一次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但微医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
半月前,微医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将共建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和人工智能医院。各方将深度融合各自在医学人工智能研究、医疗科研领域和医疗服务场景应用的领先优势。三大领域的佼佼者聚合在一起将掀起什么样的风暴?引发外界无限遐想。
“天津样板”破圈,AI健共体怎么做到的?
2018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微医曾提出:“我们希望把城市医院医生的智慧从大医院里移出来,也许不久的将来,每位医生都有一位AI‘教练’。”
如今,这一设想正在加速落地,微医自己,正是主要推动者之一。
在西青区某社区卫生中心,每个全科医生的电脑里都有一个AI助理。它可以结合看诊前已经收集到的患者信息,给医生推荐诊疗方案,也可以在医生开药时,弹窗提示违反医保规定或与患者正在服用的某种药冲突等信息。
“有了它,我们医生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真正需要关注的地方。”该中心的医生告诉虎嗅,此前患者更个性化的需求医生常常无暇顾及。在医生、健管师、AI的协同下,天津已有超100万类似杨阿姨这样的患者享受到了更加周全的健康管理。
而在这一变化背后,是微医在AI医疗领域的先行先试,已经率先在天津交出现象级的成绩单——微医天津人工智能总医院2024年收入超过50亿元,这在当地医院里也已经名列前茅。作为AI医疗少有的商业化成功案例,微医又破了一回圈。
2024年底,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这也是推动全国各级医院今年以来纷纷热情拥抱AI的“指挥棒”。而令人惊讶的是,微医的行动,早在5年前甚至更早就已开始。
2017年,微医携手浙江大学合作建设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以推动医疗健康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应用。2019年,研究中心获得国家卫健委颁发的“全国医疗人工智能创新奖”,如今已经成为浙江省医学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2020年,微医控股凭借多年的AI能力积累,依托天津互联网医院升级建设人工智能医院。
两年后,按照天津市政府部署,由天津微医人工智能医院牵头、协同全市26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000余个站点及卫生室,天津AI健共体开始运转。
微医人工智能医院升级为人工智能总医院,成为天津AI健共体的引擎,是整个体系的“大脑”。“总医院有三个‘总’。”微医控股高级副总裁、微医云平台总裁闫晋红向虎嗅进一步解释称,具体来说就是指:总健康责任、总技术赋能和总绩效考核。
中国的医疗体系中,一级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的主责在“防病”,二、三级医院则侧重“治病”。传统体系下,从患者到医院医生都更重视“治病”,基层医疗机构“防病”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治病能力又不及大医院,常陷于“留不住患者”的困境,成了薄弱一环。
天津AI健共体,简单来说,就是要在基层管好签约者健康的同时,控制医疗支出增长幅度。
在整个绩效机制中,医保部门会将预估的所有签约患者的医疗费用,打包支付给健共体,这也就是医保支付方式中的“按人头付费”,如果这个体系可以通过全方位服务让居民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少住院,就可以增加医保基金结余,按照规定相关机构可以留用,相当于整个体系的“收入”。
在这个机制下,医院、医生更有动力管理居民健康,人工智能总医院也可从结余中获益。
天津人工智能总医院为健共体提供了“AI医生、AI药师、AI检查、AI健康、AI智控”五大智能体,全面服务于基层医疗机构“医、药、检、健、管”各个流程,同时还有标准化的运营管理工具,对全流程进行管理。以AI医生为例,它复制了三甲大专家的能力,成为基层医生的教练,赋能提效显著。
公开资料显示,除了达到患者健康指标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提升、降低医保支出增幅“两升一降”成效,天津AI健共体还突破性地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医生、患者、卫健部门及公共医疗保险基金“四方共赢”的目标。根据微医控股招股说明书,公司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工智能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市占率第一。
总是快一步,健共体能复制全国吗?
纵观微医发展史,这种如“天津样板”般抢占先机、精准发力医疗体系痛点的操作,几乎成为其标志性策略。
2010年,微医前身挂号网成立,就恰逢新一轮医改启动,瞄准了看病难中的供需矛盾关键点——挂号难,找对医生更难。这也比原国家卫生部发文要求三级医院开放所有普通号预约、85%专家号预约,早了一年以上。
2015年,很多同行忙于开发APP时,微医又在乌镇率先拿下互联网医院牌照,成为全国首家。彼时微医便预言,中国每家医院都会有自己的互联网医院。三年后,国家发文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到如今中国互联网医院数量已经超过了3300所,成了公立医院的标配,而微医正是推动互联网医疗行业规范出台的重要力量。
从其发展历程看,微医始终直面医疗痛点、扎根基层,深度融入到了中国医疗体系变革中。比如:在推动院内院外号源信息一致的过程中,微医也参与到了医院IT系统升级;近年来被推为全国学习典型的三明医改,其药械招采平台最初的数字化支撑就有微医参与支持。
在医疗大模型的开发上,微医同样跑在行业前列。即便是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微医的医疗大模型在多个知名大模型评测平台长期领跑,是垂类大模型的佼佼者。
正是基于深厚的前期AI布局,才有了后来的“天津样板”。当同行还在努力向医院推销软件、硬件时,微医已经大胆借力AI来提质增效,对运营交付的结果负责,转型成为了能一次次兑现承诺的“健康运营商”。
某种程度上说,天津确实有其特殊性。天津是有名的碳水之都,这座城市有214万慢病患者,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的发病率都在全国居前,医保基金压力逐年递增,管好慢病患者的需求迫切。
2019年底,天津市人民政府印发文件,正式启动“健康天津行动”,目标是到2030年,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人均健康寿命得到显著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因重大疾病和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健康公平基本实现”。
天津的痛点也正在成为全国的共性挑战。就在今年年初,国家卫健委推出了全民体重控制3年计划,在其背后,是老龄化加深、肥胖人口激增、慢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等趋势下,未来医疗负担持续加重的预期。
天津人工智能总医院通过首创“按人头总额付费”健康责任制,构建健共体模式,帮助医疗机构系统性管理人群健康状况,使更多的人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既能节约医疗费用,提高医院服务效率,也有助于国家健康2030战略目标的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样板三明医改的升级版,正是朝“健共体”进发。其核心也是要建立“防、筛、诊、治、管、康”的多学科诊疗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除了实现对疾病的精准诊断、治疗,更重要的还是强化疾病的预防和康复,以患者健康为中心,围绕六大病种进行管理,从管病变成管人。
天津AI健共体的成功经验正加速向更多地区复制。目前重庆沙坪坝区已落地签约,浙江杭州、温州等其他多地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落地。
再下一城,“系统聚变”意欲何为?
天津实践证明,AI之所以成为撬动医改“四方共赢”的破局点,关键在于其带来的生产力跃迁深刻变革了生产关系。那么,AI究竟能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注入何等驱动力?
可以肯定的是,天津人工智能总医院的探索,仅仅是这场伟大变革的序幕。
这一次,微医与上海交大、上海交大医学院合作,有望将更多健康夙愿落地成真,这也将推动微医乃至整个行业的又一次战略性跃升。三方合作产生的“核聚变”也有望给AI+医疗领域带来新的惊喜。
回顾过去10年发展历程,微医实现了两次关键跃迁。从建立“物理连接”到实现“生物裂变”,当前正在走向“系统聚变”,这可以看作是微医发展的“战略三级跳”。
如前所述,在2015年微医首创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之时,其主要关注的还是建立物理上的连接,目标是通过互联网连接全国的医院、医生资源,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2017年以后的AI医疗布局,特别是天津模式的创新,微医首创了“按人头总额付费”健康责任制,提效显著。AI智能体如同生命体,快速将大医院的能力大规模下沉至基层。仅天津一地,就有200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在短短三年内迅速提升了服务能力。
本次与上海交大、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合作,标志着微医抢先驶入了顶尖科研院校“医工融合”交叉赋能的产学研用转化快车道,有潜力驱动其实现第三次跃升。这一被誉为“系统核聚变”的升级,也有望大幅推高整个医疗AI行业的天花板。
从当前全球医疗竞争格局看,医工融合不仅是将医学推向新高的必由之路,更是人类能力增强的大势所趋。在美国,工程师与医学专家合作开办公司已经常态化,推出了很多前沿产品。特别是马斯克等科技名人强推的脑机接口,把人类对健康恢复和能力提升的想象空间都推到了新维度。
客观来说,在现有医疗模式下,无论健管师如何贴心服务,杨阿姨在医院筛查的数据仍然是瞬时片段。但随着医疗AI持续进化,特别是全学科智能体的探索和落地,将会把AI等新技术的能力扎根到医疗服务的更多细节里。
比如:通过可穿戴设备,杨阿姨的健康数据可以实时传到基层医疗机构,AI算法能预测到严重疾病发生的风险,并提前给出解决方案,这无疑将进一步降低大病发生的概率。AI赋能的不断深化,也将会令健共体的全国复制过程,越来越丝滑。
进一步拆解微医与上海交大、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合作不难发现,各方都是所在赛道的顶级选手,而他们的合作又不仅仅是单体能力的简单叠加。
可以看到,上海交大的AI能力在全球都是领先的——其计算机学科的人工智能分项在2025年计算机科学排名“CS Rankings”中位列全球第一;有百年历史的上海交大医学院,其临床医学在“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蝉联第一,13家附属医院也都是在国内医学界和患者中久负盛名的;微医更是中国最大的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供应商,在医疗AI转化及深度场景应用方面都是遥遥领先的。
这三者强强联合之后,不但有潜力催生出更高效、精准的医疗解决方案,促进“产学研用”闭环加速落地,由此产生的数据更将反哺算法,形成飞轮效应,在医学领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公式已跃然于眼前:全球顶尖AI科研(上海交大)+中国顶级临床资源(上海交大医学院)+已验证的规模化场景应用与运营(微医)=医学AI产业升维新物种。
其中,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作为此次合作的“聚变装置”,有望在三个方向实现升维:在技术端,深入融合优质医疗资源和应用场景的技术创新,将从单一算法优化向有强大组织科研的临床需求过渡;在验证端,将从实验室测试升级为上海交大医学院旗下13家三甲医院及微医全场景应用实时临床反馈;在价值端,将进一步推动AI医疗行业从单点工具付费转向全链条按健康效果付费。
这一趋势也揭示了医疗AI的终极逻辑:其核心价值在于对国民健康曲线的拉升效率。随着“按健康结果付费”成为医改核心指标,中国医疗AI的竞争主战场已从实验室跳进真实世界。
这意味着,谁能切实服务医疗,解决医疗领域痛点问题,引领医疗未来发展方向,谁才有存在的价值。医疗AI的门槛已经到了新高,在未来的竞争中,仅靠算法更新,已经不足以在医疗领域立足。
在中国医疗改革的迷雾中,新技术已经摸索多年。如果说,AI健共体是在其中撕开了一道口子,此次上海交大、上海交大医学院与微医的合作,则以“交大标准”技术体系与“AI健共体”运营范式的结合,给医疗行业注入了更多可能。这一探索不仅可以给治病救人提供“武器”,更是给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路径,对中国医改推进,中国医疗体系的持续优化与升级大有裨益。
正如观察者所言:真正的行业革命者,其行动往往超前于时代的普遍认知。待世人读懂其深意时,他早已一骑绝尘。微医作为行业先行者,也总在他人未觉之时率先起跑。
这一次,它又将领跑多远?
或许,答案不在终点,而在不断尝试突破边界、重塑行业的每一个瞬间。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576809.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