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逐日工程2.0即将完成测试,空间太阳能电站有望成太空“充电桩”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云飞 ITBEAR 时间:2025-07-15 01:02:12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段宝岩在第27届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上透露,其率领的科研团队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一项名为“逐日工程”的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项目。该项目预计在今年完成第二阶段的研发测试,相关技术已接近在轨验证的标准。

回顾2022年,逐日工程的地面验证系统已经成功实现了太阳能从捕获、转换、发射到接收的完整链条。这一过程中,系统利用聚光镜捕捉太阳光,通过光伏电池阵将光能转化为直流电,再转换为微波进行无线传输。接收端的天线则将微波重新转化为直流电,实现了电能的远距离传输。这一突破性的技术成果,在55米的传输距离上展现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性能。

段宝岩教授指出,地面验证的成功标志着科研团队已经攻克了空间太阳能电站建设的核心技术难题。接下来,团队将致力于提升系统的功率和效率,目标是将其送入太空,在低轨道进行实际的技术验证。他强调,这一创新项目有望解决航天器的能源供应问题,特别是在低轨道运行的小卫星,由于自身太阳能电池板供电有限,工作时长受到严重制约。

据段宝岩介绍,目前逐日工程已进入研发的新阶段,即“2.0”版。新阶段的研发目标是实现“一对多”的能量传输,尤其是在航天器高速运动的状态下保持稳定的能量供应。团队还在不断努力提升系统的传输效率和传输距离,计划将传输距离提升至百米量级,输出能量提升至千瓦量级。同时,为了实现最终的太空部署,系统还需进一步小型化、集成化和轻量化。

展望未来,中国对天基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有着明确的规划,旨在中期实现兆瓦级电站的建设,远期则目标直指吉瓦级电站。段宝岩教授预计,在“十五五”期间,逐日工程的相关技术将在低轨道进行验证,并最终在轨建成服务于卫星等航天器的“太空充电桩”。这一创新项目不仅有望解决航天器的能源难题,还将带动一批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