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北芯生命IPO的乐与悲:关键期业绩扭亏,技术人才却离职潮涌!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任飞扬 叩叩财讯 时间:2025-07-15 02:08:51



导读:虽然在“亏损”企业IPO的“盈利”指标要求上,北芯生命已“提前”过关,但在如何保持核心技术的先进性等问题上,却仍存待榷之处。据叩叩财经获悉,过去的近一年多时间中,在北芯生命IPO审核的“停滞”期间,其多名核心技术团队的人员纷纷选择离职。如今的北芯生命中,较两年前其刚申报IPO时相较,不仅研发人员人数减少了近三成,其硕士以上学历的高学历人才也大幅流失。

本文由叩叩财经(ID:koukouipo)独家原创首发

作者:何卓蔚@北京

编辑:翟 睿@北京

继在2025年7月1日上交所召开的上市委2025年第21次审议会议上,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禾元生物”)的科创板上市申请在“无需进一步落实事项”下顺利获得上市委员们出具的“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的结果后,又一家和禾元生物一样,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申报上市的企业,在同样经历了两年多时间的等待后,也将迎来走上上市委会议并接受监管层对其A股IPO申请合规性审核的关键之机。

日前,上交所发布公告称,上交所上市委员会定于2025年7月18日召开 2025 年第23次上市委员审议会议,而该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即是对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芯生命”)的科创板IPO申请进行审核。

这已是自2025年6月18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当日召开的陆家嘴论坛上对外宣布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后,短短一个月内,第二家实质性受益相关政策的拟IPO企业。

公开信息显示,北芯生命为一家专注于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创新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2016年成立以来,主要致力于开发为心血管疾病诊疗带来变革的精准解决方案。

早在2023年3月30日,北芯生命即在中金公司的保驾护航之下向上交所递交了其科创板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

按照最初北芯生命向监管层递交的IPO方案显示,其欲计划通过此次科创板上市发行不超过9000万股新股以募集高达12.74亿资金投向“介入类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建设”、“介入类医疗器械研发”和“营销网络建设”等三大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在此次科创板IPO申报之时,北芯生命不仅尚未盈利且还存在累计未弥补的亏损。

据北芯生命向上交所提交的相关上市申报材料显示,在2019年至2022年中,其营业收入分别为2.91万、167.46万、5176.21万和9245.19万元,对应的扣非净利润则分别为-2145.16万、-5426.46万、-16062.65万和-17898.72万。

也即是说,在北芯生命递交上市申请之前的几年中,其营收几乎从零开始虽已出现了迅速的增长,但亏损额度却也在呈同比例地放大。

在此境况之下,北芯生命要想实现A股的上市,便唯有采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了。

根据上交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第五套上市标准不对企业营收和净利润规模做出要求,而是以“市值+研发”为主,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和禾元生物一样,如果不是发端于2023年6月时的那场市场对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适用性的争议,恐怕北芯生命早已经完成A股上市挂牌交易的目标。

2023年4月24日,在北芯生命此次IPO申报不到一个月之时,上交所即展开了对其的首轮审核问询。

2023年9月30日,在北芯生命好不容易顺利完成相关审核问询的回复函后,其IPO的审核推进便就此陷入了沉寂之中。

同样在2023年9月,禾元生物也刚刚完成IPO审核第二轮回复,此后,同样采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申报的禾元生物,其IPO也进入了长久的停滞期。

北芯生命和禾元生物IPO在此时的“受阻”,显然是与监管层对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适用性的争议有关。

也正是在此时,有关监管层叫停“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传闻不绝于耳。

彼时,有接近于监管层的知情人士曾向叩叩财经透露,是否第五套标准一刀切,尚没有明确,“并不是所有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申报的企业都将面对上市失败的命运,只是监管层对于这类企业的审核更为审慎,需要企业在行业内具备较为显著的代表性,且在证明相关产品和技术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外,也需明确在短期内能实现扭亏为盈的可行性计划”,“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将更倾向于仅为‘明星’项目留‘口径’”。

在随后一年多时间里,不仅再没有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申报的拟上市企业获得审核的推进,与此同时,多家尚未盈利的拟IPO企业纷纷终止了其向A股挺进的步履,甚至连在此之前已经获得注册批文的西安新通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通药物”)IPO也不得不因此放弃发行的计划。

据叩叩财经获悉,经过政策的“大浪淘沙”,在2025年6月中旬监管层正式明确重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后,科创板排队待审尚未通过上交所审核的队伍中,采用该标准申报且坚持在审的企业仅余下禾元生物、北芯生命和上海恒润达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恒润达生”)三家。

禾元生物的IPO如今已率先一步“复活”并获得上交所的认可赢得了实质性的推进,在2025年7月4日,也即是其通过上市委会议审议仅仅三天后,禾元生物IPO就顺利进入到了证监会的注册流程中,距离A股上市的目标仅余最后一步,可谓是“守得云开”即将“见月明”。

“北芯生命此次IPO顺利通过上交所上市委会议的审核,在我看来,概率应比此前的禾元生物更大。”一位来自于沪上某大型券商的资深保荐代表人向叩叩财经表示,因为虽然北芯生命是按“未盈利”企业的身份以科创板第五套申报标准申报IPO的,在经历了近两年时间的审核“缓行”后,其在此次上会审核的关键期前,已经成功扭亏为盈。

这将为北芯生命此次IPO顺利获得上市委员们的认可拿下关键的一分。

“业绩方面的突破,是禾元生物所不能比拟的。”上述资深保荐代表人告诉叩叩财经,按照监管层的审核逻辑,对于“亏损”企业的IPO审核,除了对企业的内控有效性、经营的合规性等常规要求外,最重要的是需“证明相关产品和技术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以及“明确在短期内能实现扭亏为盈的可行性计划”。

与禾元生物在其最新公布的IPO申报材料中所预测的2027年扭亏不同,虽然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北芯生命的扣非净利润依然亏损了6294.1万,但明显较2023年的亏损规模大幅收窄,更重要的是,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上半年,北芯生命已经开始了较大规模的盈利。

不过,虽然在“亏损”企业IPO的“盈利”指标要求上,北芯生命已“提前”过关,但在如何保持核心技术的先进性等问题上,却仍存待榷之处。

北芯生命在最新披露的IPO招股书(上会稿)中坦承,其长期坚持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建立了微纳器件研发与封装平台、介入导管研发与工艺平台、高性能医疗硬件开发平台、高性能信号与图像算法及应用软件平台四大核心技术平台。截至 2025 年 6 月30日,公司拥有185项境内外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6项。

然而,据叩叩财经获悉,过去的近一年多时间中,在北芯生命IPO审核的“停滞”期间,其多名核心技术团队的人员纷纷选择离职。如今的北芯生命中,较两年前其刚申报IPO时相较,不仅研发人员人数减少了近三成,其硕士以上学历的高学历人才也大幅流失。

1)中科院科研人员的“停薪留职”创业史



与禾元生物由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系教授杨代常一手创立相似,北芯生命的缔造者来头也不小。

2015 年12月4日,自然人宋亮、陈丽丽、付晓阳等人签署协议,约定共同出资100万元设立深圳北芯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芯有限”),这即是北芯生命的前身,其中,宋亮一人出资75万,出资比例达到了75%。

自北芯生命设立以来,其实际控制人始终为宋亮。

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多轮次的增资扩股及股权更迭后,截至目前,宋亮除了直接持有北芯生命16.1530%的股份外,为后者第一大股东,并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北芯共创等控制着北芯生命13.4140%的股份。

北芯生命也在其此次IPO申报材料中明确表示,宋亮为公司核心创始人,且在近年内持续担任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此外,宋亮也被北芯生命认定为核心技术人员之一。

1982年出生的宋亮,在创立北芯有限之前,其曾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下称“先进院”)任职多年。

据宋亮公开的履历显示,在2010年12月,其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后,2011年2月即进入了先进院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并在2012年4月至2016年 3 月任中先进院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室创始主任。

2016年3月,宋亮与先进院先后签订了1份停薪留职协议和 2 份离岗创业协议,约定了停薪留职、离岗创业。

也正是在此之前,北芯有限应运而生。

2022年3月,宋亮与先进院之前约定的停薪留职、离岗创业期限届满后,其未返回先进院工作,由此,宋亮与先进院之间的劳动关系正式转为终止,其正式从先进院离职。

事实上,早在2022年之前,历经了多轮融资后,虽然依然亏损,但北芯生命已经开始将上市计划提上了日程。

据叩叩财经获悉,最初北芯生命则一直筹谋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后由于北芯生命综合考虑资本市场环境及自身发展需求等因素后,于2022年初主动终止了香港联交所H股上市进程,并于同年10月正式与中介机构签署上市辅导协议,筹谋于科创板IPO上市。

在北芯生命IPO从“H”股换道“A”股的背后,导致其作出改变的最重要的政策便是在2022年6月,上交所发布实施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7号——医疗器械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下称《指引7号》)。

在《指引7号》落地之前,已经多家创新药企业依靠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登陆A股,而《指引7号》则将相关上市标准惠及领域从创新药扩大到创新医疗器械。

这便为斯时处于亏损状态的北芯生命申报科创板上市创造了可能。

科创板IPO漫长的等待,让如今的北芯生命已不再是当年身负巨额亏损的“吴下阿蒙”。

“即便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未重启,相信不久之后,北芯生命也可以选择其他上市标准继续申报科创板IPO。”上述资深保荐代表人认为。

此言不虚。

在2025年第一季度中,北芯生命的营业收入就已经达到了1.27亿,同比增长104.9%,实现扣非净利润1638.54万,同比增长170.13%,首度实现了单季度的盈利。

而按照北芯生命的预测,在2025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将落在2.55亿至2.61亿之间,同比增长75.6%至79.73%之间,对应的扣非净利润最低也将达到3400万元,同比增长190.07%,而最高,其扣非净利润则可能攀升至4200万元,同比增长达211.26%。

如果按照这一盈利水平继续保持,那么在2025年中,北芯生命则将轻易达到科创板申报第一套标准,也是科创板IPO企业最常用的“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的要求。

虽然业绩已较最初申报上市时有了“质”的飞跃,但在监管层明确重启“科创板第五套申报标准”的政策暖风之下,与禾元生物一样,北芯生命为了尽快推进IPO,也悄然大幅缩减了此次上市的融资规模。

早前,在2025年7月初,就有业内资深投行人士向叩叩财经表示,虽然监管层重启了科创板第五套审核标准,但因有关当年的争议,故除了对企业基本面的考核强调技术先进性和企业扭亏预期外,对于企业IPO融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较为审慎。

于是,当北芯生命此次科创板IPO终于获得实质性推进即将“上会”受审之际,其原本高达12.74的IPO融资计划被降至9.52亿,削减了近25%,“营销网络建设项目”直接从募投项目中删除,而原定计划补充流动资金的2.5亿元也仅剩下了1亿元。

2)高端技术人才离职潮涌



在北芯生命向监管层递交的上市材料中,其表示,北芯生命的使命是“用创新和品质改善生命健康”,愿景是“成为有长久影响力的世界级医疗科技企业”。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高举“技术”和“研发”大旗的企业,在最近一年多时间里,却迎来了大量高端技术人员的离巢。

在即将站上上交所上市委会议接受审议之前,北芯生命承认,在几个月前的2024年8月,其核心技术人员之一的李恒伟已从公司离职。

在北芯生命此前披露的IPO招股书(申报稿)中,被其认定为核心技术人员的共有4名,李恒伟即为其中之一。

李恒伟于2017年6月加入北芯生命,并从2022年1月起担任研发总监一职。在入职北芯生命之前,李恒伟曾在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担任高级装备开发工程师。

在北芯生命任职期间,李恒伟主要负责功能学产品线方向规划、项目管理以及原一代产品血管内超声(IVUS)主机设计转化工作。

IVUS为北芯生命最主要的核心产品之一。

在2025年上半年,北芯生命成功实现扭亏为盈时,其便解释称是“受益于公司主要产品商业化的持续推进及IVUS带量采购后销售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李恒伟并非在近一年多时间里,唯一从北芯生命中离职而去的“高端技术”人才。

包括李恒伟在内,在2024年前后,就至少有7名曾为北芯生命技术突破贡献过重要力量的技术人才与其分道扬镳。

2024年6月底,在因财务数据的更新而需重新披露的北芯生命第一轮审核问询回复函中,其在“公司创立以来核心技术团队的变动情况”中明确称,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合计25人,包括全部核心技术人员、50项发明专利的发明人中的部分人员、其他重要研发员工。



但到了2025年6月,这核心技术团队的25人仅剩下了18人。

据叩叩财经统计,在这近一年时间中,已经从北芯生命中离职的“核心技术团队”成员,除了李恒伟外,还包括邵小虎、陈丽丽、王宇翔、熊双涛、张鸽和韦世波。

这7人中,除了李恒伟为核心技术人员外,其余六人皆是北芯生命的发明专利的发明人。

从北芯生命近年来研发人员总数的变化,也能看出其技术人员流出的速度。

在2023年3月,北芯生命递交的首份IPO申报材料中,其曾公布称,截止到2022年9月30日,其共有研发人员152人,占员工总数的29.12%。



但到了2024年底,北芯生命的研发人员总数仅剩109人,较两年前减少了近三成,占公司员工总数比例也大幅下滑至19.75%。



研发人数在申报IPO期间大幅减少,这在以往申报以科技创新为“定位”的科创板上市企业中,是较为罕见的。

员工学历的占比变化,也刚好对北芯生命近年高端技术人才流失似乎也提供了侧面印证。

同样在2022年9月30日时,北芯生命的员工中曾有博士学历者8人,硕士学历人数为95人,其余为本科及以下学历。也即是说,此时,北芯生命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其员工总数比例达到了近20%。

然而到了2024年底,其员工中,拥有博士学历者仅剩下了3人,硕士学历者也较之两年前少了15人,仅余80人。

对于研发人员数量的大幅减少,北芯生命解释称是,2023年及 2024年,随着研发项目进展变化、公司主要产品商业化逐渐成熟、研发活动逐渐步入精细化阶段,故公司根据内部管理要求加强研发效率和人效管理,研发人员数量有所下降。

但北芯生命同时在IPO招股书(上会稿)中又承认,其所在的创新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涉及材料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质量保证、生产管理等各方面,对核心技术人员和关键岗位员工依赖较大,“若公司未能成功吸引、激励、培训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或其他关键岗位的员工,维持上述关键人员的稳定性,可能对公司实施业务战略的能力及最终实现经营目标造成不利影响”。

(完)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