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博团队
01
一个万亿级的全新赛道
深圳,宝安。
在新建成的湾区产业投资大厦,一块牌匾被挂上——“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
这块牌匾背后,站着三个推动者,分别是:
华为云——中国的科技巨头
前海管理局——“特区中特区”的“操盘者”
宝安区政府——世界智能制造重镇的管理者
这不是一次常规的政企合作。
当这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外界更好奇的是,它们到底想做什么?它们瞄准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未来?
答案,就指向“具身智能”。
什么是“具身智能”?
如果说当下资本市场风头最盛的AI,如同一个被困在虚拟世界里的超级大脑,那么“具身智能”就是为这个大脑,配上一副可以感知、可以行动、可以与物理世界交互的身体。
它不再是屏幕上一串串代码或对话框,而是能为你端茶倒水、能在生产线上完成高精度装配、能深入险境执行任务的智能机器人。
这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
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被明确定位为国家级的“未来产业”。这种顶层战略信号,意味着它不再是少数资本的探索,而是举国关注的焦点。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和敏锐。
根据权威机构MarketsandMarkets的预测,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约44亿美元,飙升至2030年的2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惊人的39%。
英伟达CEO黄仁勋公开表示:下一波AI是物理AI。
黄仁勋认为,通过基础模型与仿真数据结合,具身智能机器人将在2027 年广泛商用,某些岗位的机器人出货量超过百万台。
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的判断和黄仁勋惊人一致。他表示,到2027 年,机器人将能执行“真实世界任务”,甚至具备“制造其他机器人”的能力。
要在这场万亿级的变革中抢占先机,就需要一个世界级的战略平台。
面对未来,深圳宝安亮出了自己的答案——倾力打造中国首个“具身智能港”。
实景图 童艳龙摄影
02
中国首个“具身智能港”
首先要明确,“具身智能港”并非传统的地理概念上的园区。
它更像是一个宏大的战略生态,以大铲湾片区为核心,一个集技术策源、产业孵化、资本加速、场景应用于一体的产学研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它的版图主要由湾区产业投资大厦、“互联网+”未来科技城、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产业园等关键空间载体构成。
在这个“港口”的腹地,已经汇聚了全球顶尖的科创力量。
不仅有腾讯、华为、vivo、影石创新等龙头企业,更吸引了亿嘉和、拓斯达、道通科技、追觅科技等一大批行业中坚力量在此布局,以及鹿明机器人、戴盟机器人、银河通用等新锐企业在此集结。
就在近期,总部位于“具身智能港”、专注于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的卧安机器人也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冲击“AI具身机器人第一股”,进一步点燃了资本市场对这一赛道的热情。
“具身智能港”的运作,依赖于其内部多个功能明确、相互协同的战略节点:
1、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
这是整个生态的技术心脏,究竟要干什么?
我们从宝安区科创局那里拿到了第一手资料,其核心任务有二:
其一,作为华为全球唯一的具身智能技术策源地,进行具身大脑根技术的研发,计划在三年内实现柔性装配等5大场景的产业化应用,创造不少于十亿元的产值。
其二,它将构建一个技术交易平台,目标在5到8年内,上线超万件技术成果,实现超百亿级的交易规模。
2、腾讯“互联网+”未来科技城
这个总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可容纳7.5万人的项目,不仅是腾讯自身的未来总部,更是整个具身智能港最重要的潜在应用市场和协同节点。它为智慧城市、物联网、以及未来各种智能机器人的规模化落地,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测试与应用场景。
3、产业化中试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该平台总投资4.73亿元,是产品从“图纸”走向“量产”的关键一环。它对标工业4.0,为企业提供包括中试验证、工业5G专网测试、行业知识库等核心服务,解决了新兴硬件产品在规模化生产前最棘手的工艺验证和测试难题。
4、数据要素流通中心:深圳(前海)国际数据产业园
作为前海“数据特区”的启动区,这里是具身智能“大脑”所需的数据“血液”的供给中枢。园区计划到2025年底,集聚超20家研发机构,产值突破2亿元,并有总规模达5亿元的前海数据产业基金作为支持,专注于解决数据跨境流通和数据要素市场化的问题。
5、高价值领域孵化器: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产业园
这是一个专注于“灵巧手”这一高技术壁垒细分领域的专业园区。它依托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的技术,为入驻的初创团队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和人才住房等精准支持,目标是集中突破多模态操控、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技术。
“具身智能港”的诞生,标志着宝安不再是简单地发展某个产业,而是要以“港口”的姿态,汇聚全球资源,为下一个万亿赛道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母港”和“出海口”。
03
选择宝安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具身智能港,这场万亿级变革的“登陆点”,为什么偏偏是宝安?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厘清一个基本逻辑:任何前沿科技的产业化,都离不开一个高效、成熟的产业生态作为支撑。
而宝安,恰好满足了“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化的几乎所有前置条件。
先看一组数据:
1、宝安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超53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505亿元。
2、在工信部赛迪顾问的全国百强区评比中,宝安的工业实力位居第四,创新能力连续四年位列第二。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已连续两年位居深圳全市第一。
3、宝安拥有739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连续八年排在全国所有区县的第一位。
4、宝安还聚集了27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82家上市公司,市值超万亿,形成了一个高价值的创新企业矩阵。
进一步聚焦与“具身智能”直接相关的产业,宝安的产业地图变得更加清晰。
更关键的是,宝安的产业链条非常完整:
在上游核心零部件环节:这里集聚了从“关节”与“动力”(如同川科技的减速器、兆威的电机),到“眼睛”与“触觉”(如镭神智能的激光雷达、海伯森的传感器)的全链条供应商。
在中游的机器人本体制造环节:这里不仅有长盈精密等人形机器人代工厂,更在灵巧手领域聚集了兆威、果力智能等攻坚力量,同时还囊括了UNITX的AI视觉、自变量机器人的操作系统等核心软硬件。
在下游的应用集成环节:宝安的企业不仅在工业(如众为兴的SCARA、墨影的协作机器人)和智慧仓储(如海柔创新)等领域占据优势,更在前沿的通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聚集了追觅、鹿明机器人等代表性企业。
当宝安这种产业基础,与华为技术和前海资本相结合,就形成了一个逻辑清晰的“黄金三角”结构:
当三大要素被整合在一起,宝安“具身智能港”便应运而生。
宝安拿出的不是某个单一的优势,而是一整套精密的“具身智能产业组合拳”:从底层的硬件供应链,到核心的AI大脑,再到活跃的资本活水,所有齿轮都已精确就位。
目前,“具身智能港”的规划已经从纸面落向现实,并且开始产出早期成果。
在作为核心引擎的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内部,针对精密制造业中难度极高的柔性自动化装配场景,技术验证已取得初步成功,典型任务成功率达到了95%。
同时,首批联合创新项目已经启动,覆盖了工业焊接、螺钉装配、油田巡检、电力作业等多个明确的工业痛点,技术研发路径从一开始就瞄准了真实的商业化需求。
为了保障这个生态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转,一个全方位的支撑体系也已部署到位:
在人才层面,宝安推出了针对性的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三个一”工程,通过提供大幅租金补贴的“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解决核心从业者的安居问题。
在资金层面,宝安将联合前海及市级部门,设立“具身智能与端边智能”专项市区联动项目,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直接注入资金。
在政策与市场层面,企业除了能享受前海“双15%”的税收优惠,还可以依托“出海e站通”等平台,获得拓展全球市场的专业服务与政务支持。
今天,我们站在宝安的海岸线上,看到的不再仅仅是船来船往的繁忙景象。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交汇点,是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是一个以“具身智能”为名的新大陆。
宝安,这座曾经创造了工业化奇迹的城区,正在以“港口”的姿态,汇聚全球最顶尖的智慧、资本与科创力量,为世界打造一个充满无限想象力的“具身智能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