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天宫送“货”!天舟九号有“神秘大礼包”?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云飞 封面新闻 时间:2025-07-15 12:25:39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实习生 李馥君

夜幕下的南海之滨,椰林织翠,碧海鼓浪。面向星辰大海,天舟飞逐天宫去,赶赴一场星河之约。

7月15日5时34分,随着01指挥员张楠“点火——”的口令响起,霎时,轰鸣声响彻海湾。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搭载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 海面上,火箭尾焰的倒影与月影交叠,似星河璀璨。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

约10分钟后,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之后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后续,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将与在轨运行的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

封面新闻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了解到,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将上行约6吨补给物资,包括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两个飞行乘组所需生活物资,2套全新的飞天舱外服和1套核心肌肉锻炼装置,以及航天医学实验、空间应用实验等科学载荷和实验样品。

改进型飞船携“硬核”物资

助力空间站高效运转

作为空间站的“太空快递员”,天舟九号货运飞船肩负着为在轨航天员运送物资的重要使命。

据了解,此次出征的天舟九号,是“天舟”系列第二批次的第4艘飞船。该批次计划研制生产“天舟六号”至“天舟十一号”共6艘飞船,而天舟九号作为改进型全密封货运飞船,在货舱空间和载重能力上实现了进一步突破:加压货舱装货容积达22.5立方米,装载能力6.7吨,整船物资装载能力提升至7.4吨,上行载货比达0.53,运输效能更趋优化。

从任务定位来看,天舟九号不仅是2025年中国载人航天首次且唯一一次货运飞行任务,也是本年度中国载人航天的第2次飞行任务;放在全球视野中,它同时是本年度世界载人航天的第4次货运飞行任务和第9次飞行任务。作为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组批生产的第4艘货运飞船,其核心任务是为神舟二十号、神舟二十一号乘组“送货上门”,6.5吨载货清单涵盖多类关键物资:既有航天员在轨驻留所需的消耗品、空间站运行必需的推进剂,也包括应用实验装置、航天医学实验设备、空间技术试验样品等,将为空间站长期运营和航天员驻留提供坚实保障。

本次任务包括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等领域的科学实验共23项,研究研制单位包括10个研究所和11所大学。其中3项生命科学实验项目需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开展样品制备和临射安装,包含骨骼肌前体细胞、肝细胞、脑类器官芯片等实验样品。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系统宫永生表示,本次实验任务将进一步深化对生物体生理病理的认知,为人类健康保障提供基础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上行物资中不乏“升级款”装备。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尹锐介绍:“飞天舱外服的性能持续提升,使用寿命从原来的3年15次延长至4年20次,将在太空执行新的使命。”此外,空间站的“太空健身房”也将迎来新设备——一套全新的核心肌肉锻炼装置将同步入驻,能实现对航天员全身主要肌群更精准防护,为航天员健康驻留和空间科学研究注入新动能。


7月15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向空间站组合体靠拢的画面。新华社发

长七火箭再当“专车”

成熟技术护航任务圆满

肩负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此前已成功将天舟一号至天舟八号送入预定轨道,此次是其第十次出征,也是第八次为空间站货运任务护航。

这款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以高可靠、高安全、绿色无污染为显著特点:全长53.1米,直径3.35米,捆绑4个助推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4吨,匹配了天舟货船向空间站运输货物的质量。更值得关注的是,它全箭采用液氧煤油作为推进剂,搭配YF-100和YF-115两款液氧煤油发动机,既环保又高效。

“从入轨精度来看,长征七号的表现同样亮眼。”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王夕介绍,天舟货运飞船所需进入的轨道,绕地球一圈约需5400秒,而长征七号能将入轨误差控制在4秒以内——这个以“秒”为单位的精度指标,直接为飞船后续快速交会对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适应载人航天工程应急发射专项要求,目前执行空间站货运飞船发射任务的长七火箭会设置一枚备用箭。在未来,它还将继续担当“太空货运专列”的角色,持续为空间站运送食物、水、燃料及各类科学试验器材,成为支撑空间站长期运营的重要力量。

师生联袂设计“标识”

创意点亮航天征程

此次任务的标识设计,同样承载着独特的意义——它出自济南大学文学院广告学专业教师孙建栋与学生姚佳之手。发射前夕,两人将受邀前往文昌航天发射场,在现场见证这枚凝聚着创意与敬意的标识,与火箭升空的瞬间完成“同框”。

标识设计中,中国航天元素、数字象征与现代艺术形式被巧妙融合:既通过航天图案与符号勾勒出中国航天的发展脉络,展现辉煌成就,又暗藏中华文化的传统底蕴与创新精神,隐喻着探索太空的宏伟蓝图与民族复兴的梦想。

“设计不只是视觉表达,更是文化使命的承载。”设计者姚佳说,这份作品凝聚着她对航天事业的敬仰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希望这个标识能激励更多人关注航天、热爱探索,也希望它能够成为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见证者’,激励更多人关注航天、热爱探索,见证人类勇敢追梦的辉煌时刻。”


7月15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的模拟图像。新华社发

天舟“家族”频创“高光”

技术进阶书写传奇

从天舟一号的“破壁”出征到天舟九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中国货运飞船家族在短短数年里书写了诸多高光时刻。

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首次启程,用近2天时间完成自主对接,通过验证6大核心技术,实现了中国“太空运货”从0到1的突破。2021年,天舟二号背负6.8吨物资升空,支撑起空间站建造关键战役;同年,天舟三号接力而上,为航天员6个月驻留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

2022年,天舟家族迎来“提速”与“扩容”的双重突破:5月10日,天舟四号为神舟十四号乘组运送物资之余,成功开展小卫星释放测试;11月12日,天舟五号创造2小时快速对接的奇迹,这背后是地面团队24小时无休的轨道精算。从天舟六号开始,我国开启新批次飞船时代,载货量提升500公斤,货舱扩容20%,相当于为空间站新增一个储藏间。从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的发射频次由1年2次优化为2年3次,进一步节约了天地运输的成本。天舟八号,为中国空间站送去了果蝇和“月壤砖”,并开展了相关实验。天舟九号承担着为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运送物资的任务。

天舟系列的每一次发,都是对技术精度与载货能力的极致挑战。交会对接时间从最初的近2天压缩至2小时,最终确定3小时方案为最优解——既保证效率,又降低对火箭入轨条件、测控精度的要求。载货能力从一号的6.5吨逐步升级至九号的7.4吨,货舱容积增至22.5立方米,载货比提升至0.53,运输效能不断优化。

计划2025年首飞的“轻舟”货运飞船,采用一体化单舱构型,冷链运输能力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昊龙”航天飞机的可复用设计,有望让急件运输成本大幅下降……中国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的蓝图已清晰可见。

从天舟一号实现“万里穿针”,到如今构建“智能仓储”,中国航天人凭借一次次发射有力地证明:“太空快递员”天舟货运飞船,正在书写着中国航天向深空探索的坚实印记。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