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大学生团队研发助农机器人获国际奖项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平平的家 时间:2025-07-15 15:01:08

大学生团队研发助农机器人获国际奖项: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

在近日落幕的2024年国际农业机器人创新大赛中,来自中国某高校“智农未来”学生团队的“田间巡航者”智能农业机器人凭借其精准的作物监测与高效作业能力,从全球32个国家的156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中国青年科技力量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国际认可,更展现了当代大学生以技术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从实验室到田间:一场持续三年的技术攻坚

团队负责人李明(化名)介绍,项目始于2021年一次乡村调研。在云南某山区,他们目睹了传统农业面临的困境:人工巡田效率低下,病虫害发现滞后导致减产,农药喷洒不均造成环境污染。“当时一位老农说,要是能有个‘田管家’该多好。”这句话成为团队研发的起点。

历经700余次算法迭代、23版机械结构优化,团队攻克了三大技术难题:一是通过多光谱成像与AI深度学习,实现作物病虫害的早期精准识别,准确率达92%;二是研发轻量化四足底盘,使机器人能在复杂地形自主导航,适应坡地、水田等非结构化环境;三是集成变量喷洒系统,根据作物健康状况动态调节农药用量,较传统方式减少35%的化学污染。

“最艰难的是田间测试阶段。”团队成员王芳(化名)回忆,在广东雷州半岛的盐碱地,机器人曾因沙尘导致传感器失灵;在东北黑土地,低温使电池续航锐减40%。团队通过加装防尘罩、开发热管理系统等20余项改进,最终让设备在-20℃至50℃环境下稳定运行。

国际评审点赞:重新定义“小而美”的农业科技

大赛评委、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Hans van der Feltz评价道:“这款机器人没有追求大型农机的规模化,而是聚焦中小农户的实际需求,用模块化设计降低使用门槛,这种‘精准助农’的理念极具前瞻性。”据测算,单台设备可覆盖50亩农田,年均为农户节省人工成本1.2万元,减少农药支出3000元。

目前,团队已与国内5家农机企业达成技术转化协议,首批30台设备将在山东、河南等粮食主产区试点应用。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开发的阿拉伯语版本,即将在北非干旱地区开展抗旱作物监测试验。

青春与土地的双向奔赴

“我们不是要取代农民,而是让他们成为科技的主人。”李明强调,团队专门设计了语音交互界面,农户通过手机APP就能获取作物健康报告。这种“科技平民化”的追求,源于成员们对乡村振兴的深刻理解——在贵州山区,他们看到老农戴着老花镜学习操作平板;在江苏大棚,年轻新农人用直播销售机器人采集的农产品数据。“这些瞬间让我们坚信,技术必须有温度。”

据悉,该团队已入选教育部“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其研发成果被纳入《中国智慧农业发展蓝皮书》案例库。正如大赛组委会颁奖词所言:“这群年轻人用代码编织希望,让机器人不仅行走在田间,更走进了千万农民的心田。”

从校园实验室到广袤田野,这场青春与土地的对话仍在继续。当智能机器人穿梭于金黄的麦浪,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个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如团队墙上那句标语所写:“让每一粒种子都遇见科技的光芒。”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