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嫦娥六号任务返回了距今28亿年的月球样品,对这些样品的最新分析带来了对月球形成以及大碰撞影响的新认知。研究结果本周发表于《自然》,指出嫦娥六号任务采集岩石所形成的月球深部,已经发生了大量熔体亏损。
月球观测揭示了月球正面和背面在月壳厚度、火山活动、岩石化学组成上的差异。不过,这些差异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议。2024年,中国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带回了玄武岩样品(熔岩冷却后形成的岩石),让科学家得以探索这两个半球的差异。
中国科学院的杨蔚和同事分析了嫦娥六号任务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返回的火山岩石样品的同位素构成,并与阿波罗任务从月球正面带回的样品进行了比较。作者发现,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岩石与正面月幔有一些共性,但采集的一部分月球内部样品似乎已发生了熔体亏损。这些特性表明,这些玄武岩或形成于熔体亏损的深部(月幔)岩石,亏损可能源于月球早期岩浆洋阶段和/或南极-艾特肯盆地撞击事件期间的进一步熔融。作者总结道,嫦娥六号任务取回的样品或是研究早期月幔形成的一个途径,进一步研究或能更好地阐释造成月球正背面差异的过程。
地中海玄武岩在SPA盆地和CE6登陆点的分布。Zhou, et al.
(IAAST)自2010年成立以来,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年共同举办学术会议20余场,涵盖计算机、生物医学、经济管理、教育社科、工程技术、材料制造等各学科领域,是国内学者扩宽学术视野、结识学术大咖、促进成果转化的高质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