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鹤翔、唐广华(薛鹤翔系申银万国期货研究所所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
内容
7月14日,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2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13万亿元,增长7.2%;进口8.79万亿元,下降2.7%。6月份,进出口、出口、进口同比全部实现正增长,且增速都在回升。上半年我国外贸顶压前行,规模稳中有增、质量优中有升。
点评:
外需韧性强于内需。上半年外贸呈现“总量微增、结构分化加剧”的特点。进出口总额2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看似平稳的背后藏着明显的“外热内冷”:出口以7.2%的增速拉动全局,进口却下降2.7%,这种反差折射出多重信号。出口的强劲表现,很可能与我国产业链在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的竞争力提升有关,即便面对全球贸易收缩,仍能凭借产品优势抢占份额。而进口疲软,既反映内需复苏节奏偏缓,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考量也有影响,部分行业可能因库存调整暂压进口需求。6月进出口全线转正且增速回升,是个关键转折点。这既得益于前期稳外贸政策逐步显效,也可能与全球部分市场需求阶段性回暖呼应,预示外贸韧性仍有释放空间,但内需与外需的平衡仍需政策持续发力。
中美贸易显著收缩。上半年中美贸易呈现“由增转降、降幅扩大”的显著特征。对美进出口总值下降9.3%,出口、进口分别下滑9.9%和7.7%,这种全面收缩显然与美国“对等关税”直接相关。更值得关注的是季度间的剧烈反转:一季度尚能维持增长,二季度便以20.8%的降幅急转直下,说明关税冲击的滞后效应集中显现。出口降幅大于进口,反映我国对美出口商品在关税壁垒下价格竞争力受损,而进口收缩则可能与美国对华技术限制、国内市场需求调整有关。这种态势既暴露我国外贸对美市场仍存依赖,也倒逼出口结构加速转型——从依赖单一市场转向多元化布局。二季度的深度下滑或成短期底部,后续需观察关税政策是否松动,以及我国产业链在非美市场的替代拓展成效。
内需与外需的平衡仍需政策持续发力。从出口看,机电产品凭借全产业链优势筑牢基本盘,“新三样”等绿色智能产品持续领跑——其不仅契合全球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需求,在欧美市场保持渗透力,外贸“朋友圈”持续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增量更值得期待,这种“传统优势+新兴动能”的组合,有望对冲欧美需求波动的压力。进口方面,国内经济回升带动的内需扩张将逐步显效,“两重”“两新”政策发力下,制造业升级所需的高端设备、核心零部件进口会稳步增长,消费复苏也将拉动优质消费品进口回暖。但大宗商品进口可能因国际价格波动和国内库存调整呈现阶段性起伏。不过,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等风险犹存,可能干扰进出口节奏。总体而言,若政策持续精准落地,我国进出口有望维持增长态势。
风险提示:
海外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