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爱尔康张健:让中国患者从“看得见”到“看得好”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冯璃月 中国商报 时间:2025-07-15 18:31:13

中国商报(记者马嘉)“10年前,白内障手术的目标是让患者重见光明;今天,患者期待的是术后不戴眼镜就能看清手机、开车和阅读。”7月11日,跨国眼科产品企业爱尔康中国手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张健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专访时,一语道破了中国眼科市场最显著的需求跃迁。

随着老龄化加速,白内障发病人群逐年增长,且呈年轻化趋势,人工晶体的需求量持续攀升。张健强调,满足中国患者从“看得见”到“看得好、看得舒适”的升级需求,是当前眼科产品市场的核心挑战与机遇。



爱尔康中国手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张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需求跃迁远超预期” 人工晶体市场空间巨大

人工晶体经手术植入后,可代替人眼中混浊的晶体,相当于为眼睛更换了“镜头”。目前,植入人工晶体是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手段。

根据爱尔康2023年发布的《全球白内障认知调研》,90%的中国受访者愿意支付白内障手术费用,而95%的受访者愿意为人工晶体付费实现术后无需配镜,这两项数据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张健表示:“中国是整个眼科市场医疗需求最大的国家之一,白内障、屈光、眼底病的人群多,老龄化使得中国潜在病人数量也很高。这不断在催促我们推出新的技术,并加速把新的技术带给中国消费者。”

7月11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届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学术会议在大连召开。大会上,爱尔康宣布其焕采C+(Clareon Vivity)人工晶体上市。至此,基于Clareon材质的6款人工晶体产品全部引进中国市场。

张健介绍,新产品最大的优势是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中国眼科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其需求升级的速度‘远超预期’。对于患者来说,过去手术的目标是复明。现在随着功能性人工晶状体的技术突破,患者追求开车、看电脑、刷手机等不同距离的视力都清晰无碍。”

作为扎根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在本土需求方面,爱尔康也做了许多尝试。张健表示,青光眼和白内障均为年龄相关性疾病。随着中国人口增长、人口结构改变以及老龄化程度加深,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成为我国中老年人常见的眼部疾病。爱尔康正在对传统的青光眼治疗模式进行革新,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比如引入海卓思青光眼引流器。HORIZON研究证实,海卓思青光眼引流器联合白内障手术可显著提高轻中度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控制效果。

“集采是普惠契机” 多元策略推动产品可及

中国老年群体大量分布在基层和县域市场,且普遍对价格敏感。高端晶体的价格相对较高,能实现下沉吗?对此,张健直言,爱尔康会积极参与集采。

“此前,我们非常积极地参与了第四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也是唯一一家八款人工晶体全线中选的企业。”张健坦言,“集采让更多原本负担不起的患者,有能力享受到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扩大可及性的重要途径。”

2023年11月30日,第四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简称国家集采)开标,人工晶体类耗材中选产品平均降价60%。对于先进功能性人工晶体,此次国家集采也有纳入。

“产品价格虽下降,但集采保证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张健进一步表示,“集采也令很多新技术快速触达患者。集采后,很多老视屈光晶体的渗透率已达到将近20%,这个比例比很多发达国家都高。我们希望以最快速度将全球顶尖创新产品引入中国。”

“扎根中国的决心不变” 多角度渗透中国市场

在张健看来,企业投入资源推动医生和眼健康专业人士、内部人员等群体的专业培训,也是助力眼科新技术、新产品更顺畅落地使用的关键。

除了技术和产品可及性外,中国眼科医疗面临更基础的挑战——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中国每5万人中只有1.6位眼科医生。

“眼科手术容错率极低,操作误差范围都在毫米以内,医生培训周期长。”张健说,爱尔康为外科医生和眼科专业人员开设了一项用于分享和学习白内障治疗技术的Phaco Development(PD)计划。这一计划2008年从中国开始,惠及全球眼科医生。在中国,已有超过600万患者通过这一计划得到治疗支持。

2025年,恰逢爱尔康进入中国市场30周年。张健表示:“爱尔康将持续向中国市场引入全球创新产品,深化与本土医疗集团及机构的协作,持续关注国内专家学者的建议。我们正在探索将手术产品本地化的机会,以便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的患者需求。”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