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工作室
港交所门前,又一家颇具潜力的企业踏上了上市征程。母婴 B2B 平台海拍客于 2025 年 6 月 30 日递交招股书,计划通过 IPO 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以应对当前约 20 亿元的负债净额挑战。这家曾获雷军旗下顺为资本五轮加持的企业,凭借 下沉市场母婴供应链革新者 的定位快速成长,如今正努力打破 越卖越亏 的发展瓶颈。
招股书数据呈现出其独特的市场地位:2024 年,海拍客以 10.1% 的市场份额位居低线城市母婴 B2B 平台榜首,覆盖 4200 家卖家与 29 万家注册买家,商业网络渗透 3000 个县域。不过,在亮眼的市场覆盖背后,其营收波动与负债压力也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资本助力下的成长与挑战
海拍客自 2015 年成立起,便瞄准了三线以下城市母婴供应链的蓝海市场。通过搭建 B2B2C 平台,它直接连接海外母婴品牌与县域母婴店,砍掉传统分销的 3-4 级中间环节,让乡镇消费者能以更实惠的价格购买进口奶粉、纸尿裤等产品,这一模式在初期获得了市场的积极反馈。
成立以来,公司累计完成 6 轮融资,总额达 1.94 亿美元。顺为资本在 2015-2019 年间连续 5 轮投资,高瓴资本、复星国际等头部机构也相继入局。在资本的助推下,其交易额快速攀升:2016 年突破 10 亿,2017 年达 50 亿,2018 年跨越百亿大关。
然而,2020 年创投市场遇冷后,海拍客未再获得新融资。更关键的是,早期融资中的 对赌 条款在 2023 年底未能达成,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2024 年,公司启动 D 轮优先股回购,当年支付 1100 万美元现金赎回部分股份,剩余债务则签发年息 12%、总额 1.58 亿美元的承兑票据。2025 年 5 月,公司再次支付 2400 万美元回购更多优先股,创始人赵晨抵押 2068 万股普通股作为担保,以换取投资者暂不行使赎回权。
截至目前,公司累计亏损达 18.5 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三年净流出,2024 年单年净流出 1.12 亿元。若 2026 年底前未上市,还需重新签发高息票据。对此,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赵振营分析:海拍客若能借助上市融资优化供应链、提升品牌影响力,从区域市场向全国性平台突破,有望扭转当前的经营困境。
转型阵痛中的质量信任考验
为缓解资本压力,海拍客启动了战略转型,但过程中遭遇了 越转型越亏损 的困境。三年间,其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高毛利的平台业务(毛利率超 90%)收入占比从 39.5% 降至 22.2%;低毛利的基础自营业务(毛利率仅 7.4%)占比飙升至 56%;自有品牌业务收入不增反降,从 2.74 亿元缩水至 2.22 亿元。
面对多重压力,海拍客正将上市作为突围的关键抓手。招股书显示,募集资金将用于强化生态系统合作、提升科技能力、寻求战略并购及补充营运资金。创始人赵晨通过一致行动协议掌控 42.6% 投票权,仍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其抵押资产换取资金的举动也显示出破局的决心。
罗富国认为:垂直母婴电商仍有差异化发展空间,海拍客在下沉市场的网络布局(覆盖 3000 个县域、29 万家注册买家)是其核心优势。若能借助上市契机优化盈利模式,比如拓展育儿咨询、亲子服务等增值业务,有望在激烈竞争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当前,海拍客的上市之路充满不确定性,但也承载着行业对垂直平台突围的期待。在母婴市场格局重塑的关键期,其能否成功闯关,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也将为同类平台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