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看见,受尊重,能成长”——谈及以给力政策和到位服务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发展的初衷,杨浦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用了这9个字来描述他们希望为创作者们提供的发展环境。
大道至简,在上海,一大批互联网内容创作者正在双向奔赴中与城市共成长,书写自己的传奇,也亲身参与和见证城市文化软实力与在线文娱产业的飞跃。
曾锐评杨浦的G僧东,如今成了“新杨浦人”
杨浦区发布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优享计划”时,知名上海话视频博主G僧东做了一期视频,锐评计划中提到的“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最高可获200万元创作奖励”,感叹自己离开了杨浦,不能再享受计划的种种福利。沿袭一贯的调侃搞笑风格,让这期视频一如既往地火爆,也引起了不少杨浦人的关注。
当时的G僧东没有料到,不久后的今天,他竟然真的离开了原本办公的局门路,与一批上海本地乃至外地的知名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和机构一起,受邀来到杨浦区最新落成的在线文娱产业新载体——V聚场,成为这里的首批大V,并且获得支持范围和力度更胜于“优享计划”的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激励政策。
这样的兜兜转转,与其说是命运的安排,不如说是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G僧东的经纪人兼合伙人林仙子告诉记者,搬来杨浦是因为“地理位置的优点毋庸赘言,V聚场交通方便,配套齐全,有利于我们企业办公和招聘新员工,环境和装修效果也非常好。而且,杨浦区深耕互联网,B站、小红书、抖音、得物这些主流互联网大厂都汇聚在这里。作为内容创作者,不管是从创作角度还是平台运营角度,都能更接近资源。”看得出,尽管被称为“上海最有影响力的搞笑视频博主”,但是,G僧东团队对于发展载体和节奏的把握,有着非常理性的选择。
内在逻辑的理性和表达方式的诙谐,可能是G僧东在沪语博主这一赛道足够特别的重要原因。曾是广告人的他,2017年告别知名广告公司策划总监职位,成为全职互联网创作人。做广告人的时候,他合作过不少大V,创业之后,他自己也成了大V,踩准了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节拍:在微博短文字时代,他的微博吐槽屡次成为热门话题,登上热搜;微信公众号时代,他成了“打浦桥王力宏”,诞生多篇10W+爆文;当大家开始刷短视频,他又成为横跨抖音、哔哩哔哩、视频号等不同平台的视频博主,高产且保持创作水准,能变现同时也能有一大批铁粉。
2015年,创办“打浦桥王力宏”公众号时,G僧东的定位是“重口味文艺小清新”,初心是“分享身边的一切”,这其实是当时一大批人创办个人公众号共同的初衷,只是,在后来的大浪淘沙中,少数人坚持了下来,并且获得了商业和口碑的双双成功。
2016年,papi酱的短视频爆红全网并获融资,风头无两。2017年,当公众号收入已经超过广告公司薪水时,G僧东也正式辞职,有了自己的出镜首秀《女朋友车技差,该如何指责她》,并凭不久后的《上海男人刻板印象》收获了首个视频内容的10W+。不断产生现象级作品,并且有了代表作——上海话拟人系列视频——地铁拟人、上海16区拟人、高校拟人……G僧东成为上海话博主的代表,还在一些演讲中笑称自己是“野生上海文化大使”。
来杨浦V聚场之前,G僧东作为“杨浦城市体验官”,已经做了不少关于杨浦的短视频。现在,他和团队的6个小伙伴以“首年免租、次年减免75%、第三年减免50%”的优惠条件,入驻了最大的一间办公室。关于未来,林仙子说:“今年我们推出了全新IP形象Wason,定位在本地文化IP,希望借助IP消费的浪潮为我们自己的账号赋能,也继续为推广本地文化作贡献。”
与同济教授搭档,这名文科生让科普更好玩
5年前,还在北京做记者的任咪咪不会想到,她这样一名文科生会和同济退休教授吴於人搭档,做起一个全网粉丝超过1500万的科普账号“不刷题的吴姥姥”。
点开“吴姥姥”的主页,一个充满智慧与童趣的形象跃入眼帘:一头灰白短发利落精神,鼻梁上架着副挂脖眼镜,身着卡其色工装马甲,马甲里外十几个口袋仿佛“百宝箱”,总能掏出鸡蛋、花生、硬币等生活小物作为实验道具。她的作品以“硬核知识+生活化实验”为特色,用羽毛球拍讲正负电子对撞机,用一口锅讲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讲CSNS散裂中子源拿着的是纸篓,讲宇宙射线时举起的是扫把……这一切,都是任咪咪与吴姥姥反复打磨的成果。
2021年春,科普博主这条赛道还是蓝海。偶然间,任咪咪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了一个叫“不刷题俱乐部”的账号。荧屏上,吴姥姥正不失风趣地解析着:“跑步时,女生的马尾辫是前后摆动还是左右摆动……”这则视频一瞬间点燃了任咪咪的兴趣。在账号后台的私信中,任咪咪与吴姥姥相谈甚欢,得知任咪咪的踌躇,吴姥姥邀请她来上海一起做账号。
千万粉丝账号的起点,是一个仅有4人的团队和28万粉丝。任咪咪回忆,最初面对网友时,吴姥姥还是有一种学者范,为了更好的传播效果,她和同事往往打磨脚本到深夜,直到身为文科生的自己也能轻易听懂。记者的从业经历也让任咪咪找起选题来得心应手,2021年,随着账号有了起色,任咪咪策划了一系列用通俗易懂的科普讲解天眼、对撞机等“大国重器”原理的内容。之后,账号全网粉丝一年内就快速突破700万,其后更是保持每月50万—80万的涨粉速度。
在“不刷题的吴姥姥”的账号中,时常能看到在上海召开的各种博览会,还有各种高科技实验室的身影,和公安、消防等部门的联动也非常多。这座城市为科普工作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顶尖高校云集的科学资源、不断举办的科普交流盛会,以及整座城市浸润在浓厚的科学文化之中,都让任咪咪由衷感叹上海是科普工作者的福地。“从事科普工作以来,最让我感动的不是获得千万播放量,也不是获得多少荣誉,而是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拥有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我们共同奔赴这场始于追问、终于理解的奇妙科学之旅”,任咪咪说。
从电视台到“滤镜粉碎机”,做“有价值”的好内容
网友几乎都是通过“人间指北毕老师”“@熊BoBo脸黑心肠热”“优批姜总”这三名出镜UP主了解“滤镜粉碎机”的,但对于这个有着8人规模的创作团队来说,灵魂人物是创始人袁文逸。曾是东方卫视记者的她,虽然已离开电视台很多年,“江湖上至今还有她的传说”,比如《对话战地记者袁文逸》《战地女记者的职业情怀——记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首席记者袁文逸》等报道依然挂在网上。
其实,他们的团队成员几乎都有媒体工作经历或者毕业于传媒类院校,比如,毕珩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毕业的科班生,而“优批姜总”则曾是新闻主播。袁文逸说,正是这样的专业背景,让他们对社会百态、人间冷暖有了格外敏感的关注和感知,所以,尽管她说“能盈利是出乎想象的”,但是他们砸下两三万元制作的第一条短视频“豪华酒店测评”就火了,很快就达到了500万点击量,涨粉10万,成为现象级爆款,也让他们的创业有了一个完美的起点。后续,他们测评民宿和酒店的视频不断帮助消费者打破商家的滤镜,更加积累起了好口碑。
8年创业路,“滤镜粉碎机”已经在哔哩哔哩有了105万粉丝,全网累计播放量过亿,回看自己从南京来上海的创业路,毕珩说,“滤镜粉碎机”始终坚持不为流量裹挟,坚信做好内容、有意义的内容是最有价值的事,而上海拥有最适合内容创作的经济活跃度和文化沃土。他们做的都是年轻人关注的内容,即使网络可以让博主不受时空限制去评论互联网上发生的各种事件并制作产品,但置身其中永远都是最好的视角。特别是,从灵石路上的办公地点搬到V聚场,不仅有资源的聚合,更有人的聚合,置身于一大群志同道合的内容创作者中,和他们去交流、去碰撞,这是无法取代的优势。
为了录音把自己卷进窗帘里
走进V聚场,科技MCN公司“前进四”创始人邵斌彬仿佛又找回了第一次创业时激情澎湃的感觉。“虽然办公室可能只有200平方米,但是它却有2000平方米的配套公共空间,这对我们内容创作者非常重要。”邵斌彬说,在窗外看一看,在沙发上躺一躺、撸撸猫,可能就会与不期而遇的灵感邂逅,更重要的是,这里还聚集了众多博主可以随时交流互动。
2020年1月,B站跨年晚会火爆网络。当时,邵斌彬和朋友的公司就在B站大楼隔壁的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当时,我就觉得UGC平台这么热闹,我们一定要去分一杯羹。”,邵斌彬回忆道。说干就干,当时,5个人的团队运营三个不同的账号,分别聚焦硬件数码、App测评和英语赛道,经常彻夜打磨内容,由于办公室条件有限,录制声音总有回声,他们干脆把自己卷在窗帘里来录制视频的旁白,经常一卷就是半天。由于内容优质,账号“苏星河牛通”半年就在B站吸引了100万粉丝,至今它仍是公司的头部账号。创业五年,“前进四”更是培育了3个B站百大UP主,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目前,内容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唯有持续输出优质的内容才能生存。”邵斌彬说,“无数内容创作者之所以选择上海,就是因为这里有松弛的环境,顶尖的平台和无数灵感碰撞的机会。”
原标题:《选择上海的理由,网络大V讲述与城市共成长的故事|申观察》
作者:新民晚报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