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播客能“看”出一个新未来吗?B站押注视频播客,有创作者积极响应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蓝鲸新闻 时间:2025-07-15 20:16:28

(图源:视觉中国)

7月15日讯(记者 彭乐怡)随着耳朵经济升温,播客正从“可听”走向“可看”的未来。

近日,蓝鲸科技记者从哔哩哔哩(下称“B站”)处获悉,B站发布了对视频播客的扶持政策《视频播客出圈计划》,用于帮助音频、文字创作者转型视频创作,并即将上线视频播客专属的AI创作工具。

在2024年底参与过B站视频播客前期调研工作的播客创作者告诉蓝鲸科技记者,这并非B站第一次试水视频播客,早在2021年前后,B站就已经上线“听视频”功能,尝试布局相关内容,但当时未能成形。

今年B站再次发力视频播客,释放出平台对该赛道的明确野心。但平台意志之外,创作者是否愿意迁移、用户是否愿意停留,是转型的关键变数。

视频化,会是播客的下一个出口吗?

内容转型中的创作者,进入视频播客

新晋UP主七夜从今年5月中旬开始在B站上更新视频播客,她的节目专注于与嘉宾的深度对话,讲述自我成长,上线第一期节目播放量就破3万,超过她的预期。“第一期节目播出后,B站方面私信来鼓励我,表示平台希望能多发展视频播客赛道,相应给我一些流量扶持。”七夜表示,当时她才知道B站正在视频播客领域蓄力,自己算是幸运地闯进了风口。

在B站更新前两个月,七夜其实已经完成了第一期播客录制,并将音频播客上传至另一播客平台,但反响一般。她反映,新人主播要争取得到曝光并非易事,平台流量通常会倾斜头部主播。七夜是设计专业出身,此前曾在B站投稿过设计知识类视频,并累积一定粉丝,她想到自己可以利用专业优势制作视频,便尝试转换创作平台。

B站对视频播客的扶持政策《视频播客出圈计划》主要包含暑期的10亿级冷启动流量、即将上线视频播客专属的AI创作工具、并在北上广杭等多个城市将提供免费的录制场地等,扶持对象不仅面向想转型视频化的播客创作者、一些垂直领域的创作者,还有像七夜一样的新人。

B站发布《视频播客出圈计划》。

得益于流量扶持,七夜的节目完成了冷启动,但在摸索阶段,她也不确定视频播客这一形式是否能成功,“不是所有观众都有耐心盯着视频看,原本播客的优势就是解放眼睛和双手,视频播客似乎又将这样的优势消解了。”目前,七夜在B站和音频播客平台同步更新节目,暂无观众反馈两种形式有何优劣之分,“也有可能是我想错了,观众更在乎的还是内容好不好听。”

蓝鲸科技记者在B站官方开设的视频播客创作专项扶持群中了解到,B站鼓励创作不同内容类型和时长的视频播客,包括轻量科普/杂谈(10-15分钟)、轻松聊天(20-30分钟)、硬核科普(70-80分钟)、深度对谈(80分钟以上),与常见60-70分钟体量的纯音频播客相比,增加了10-30分钟中长体量的内容,与B站原有的中长视频内容匹配。

播客公社创始人、CPA中文播客社区联合发起人老袁向蓝鲸科技记者分析称,他认为目前国内有三个UGC视频平台能够考虑承接视频播客内容,除了B站,还有抖音和视频号,“一是抖音,其此前就有布局中长视频,但抖音的分发逻辑高度中心化,依赖平台算法推荐,如果没有对视频播客给予资源倾斜,内容很大程度会被淹没。二是视频号,虽然有不少视频播客尝试入驻,但其底层逻辑是私域运营,分发效率低。相比之下,B站中长视频创作土壤成熟,这对播客创作者而言是利好之处,加上相对公平的流量机制,是适合做视频播客的平台。”老袁说。

(图源:视觉中国)

关键在于,在B站做视频播客,能否适应原有用户群体的需求,或者是否能借此吸引新的用户?津津乐道播客网络创始人朱峰认为,视频和音频是两种创作逻辑不同的产品,相应的受众也有不同的消费习惯,因此,如何在喜欢观看视频内容的人群中建立播客的消费习惯存在一定难度。

而老袁则认为,播客的受众并非互联网上的“孤岛”,不存在只消费播客内容的互联网用户,因此播客受众和B站已有用户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但B站要建立一个合理的预期,现下目标是如何通过视频播客引导站内现有用户延长消费时长。

老袁表示,一个理想的状态是,B站将视频播客作为中长视频内容生态的补充,让视频播客成为常态化内容,这也是创作者对B站的期待。“近几年来,播客创作者的爆发式增长与听众的增长数量是不成正比的,所以创作者们其实很焦虑,也希望通过视频播客这种方式增加讨论度,扩大影响力,让用户获取播客不只局限在音频平台内。”

创作者期待AI工具能降低视频播客制作成本

B站此次发力视频播客赛道,还有另一项引起市场关注的信息,即B站宣告上线的视频播客专属AI创作工具。蓝鲸科技记者记者从上述视频播客创作专项扶持群中了解到,目前该AI工具尚未正式上线,后续会招募创作者开放工具优先使用权限,创作者输入音频后可以智能智能匹配实景画面。

(图源:视觉中国)

多名受访播客创作者均提到,中文播客市场上的创作者大多不是全职自媒体人,而是通过日常工作、生活完成“输入”,再将播客作为其“输出”的渠道,在此背景下,播客是创作者能够选择的最具性价比的形式之一。

而要转型制作视频播客,创作者首先面临的就是制作成本的跃升。因此,B站推出的AI工具是否真正能帮助创作者降低制作成本至关重要。播客“Orpheus微见”主播秦旷向蓝鲸科技记者表示,他关注且期待B站这款内部“代号H”的AI创作工具,希望能够解决播客创作者制作视频的痛点。

津津乐道播客网络也为播客主播提供技术服务,朱峰同时接触技术前沿和播客创作者,他认为AI在内容生产上起的是辅助作用,“播客的特点就在于陪伴,它突出的是主播的人格魅力和信任感,所以如果工具只是面向文字创作者简单完成文字到视频播客的转化,那只能叫文字稿的转制,并非播客。”朱峰说。

“有画面”是视频播客与音频播客最大的区别,也是让创作者苦恼又喜悦的存在。一方面制作门槛变高,另一方面,视频播客不只是内容形态的转型,也可能是商业价值的转折点。“播客走向视频化,无疑为未来的商业化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音频内容的传播天然依附于息屏场景,绝大多数时间里,用户的注意力并不在屏幕上,而有了画面后,用户就可以在屏幕完成交互,能与现有视频广告生态的衔接。”老袁表示。

(图源:视觉中国)

秦旷则分析称,除了画面外,内容能否变现,仍与创作者所处赛道和受众群体等因素密切相关。比如,美妆、汽车、3C、日用品等垂类内容,因为具备明确的产品销售转化路径,通常更容易吸引广告主投放。

“我们观察到,美妆、奢侈品是广告主在小宇宙投放较多的品类,虽然它们营销与传播高度依赖视觉呈现,但广告主依然愿意复投音频平台,并不担心产品‘看不见’或‘无法展示效果’。这说明广告主更看重通过播客建立用户与品牌的情感连接和口碑效应。”秦旷表示。

不过播客商业化也逐渐找到自己的“解法”,近两年,品牌播客迎来爆发,通过声音营销建立观众对品牌更立体的认识,以及培养长久信任感,是视频营销无法在短期内超越的。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