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7月15日讯(编辑 张琼)作为“民营经济第一城”,深圳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抓手,累计推出1500余条改革举措,连续4年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全市经营主体达448.7万户,总量和创业密度居全国首位。据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东壁科技创始人吴登生了解到,2023年10月,他在深圳仅用13小时就完成企业注册、场地选择等全部手续,“深圳速度”坚定了其创业决心。
深圳政务服务持续跑出“加速度”。2024年推出全国首创音视频“双录”电子签名模式,已服务超23.8万户企业,节省支出约6000万元;“深小i”AI政务助手梳理200万字知识图谱,办事咨询一次解答精准率近90%;51项高频政策实现“免申即享”,“园区贷”授信达110.86亿元,审批时限缩短至5个工作日,100%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让企业办事省心省力。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深圳推出全省首个“执法监督码”,应用企业达1.3万家,实现执法全程可追溯;率先出台《个人破产条例》《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推出全国首创性法规,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光明区某科技企业负责人表示:“统一检查、扫码监督,执法更规范,我们经营更安心。”
深圳为企业发展注入坚定信心。2025年先后两批推出60个民间投资项目,总投资超2386亿元;产业配套实现“1.5小时研发圈”“1周量产”,无人机领域1700家企业集聚,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50%;开放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2025年首批发布67个需求场景和140项技术方案,以“政府先用”带动市场拓展。
改革成效持续显现:2024年新增经营主体56.2万户,民营企业平均存续期6年(全国3.7年),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万亿元领跑全国;新设立外资企业9738家,同比增长21.7%,占全国16.5%,企业境外布局超8000家。深圳市发展改革委表示,将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以“真金白银”和“应用场景”助力企业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大湾区经济是深圳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