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的双轮驱动下,商业航天的广阔前景已从行业内的乐观,变成了各界的共识。”7月15日,“在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亮相后,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星河动力”)创始人、董事长刘百奇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的双轮驱动下,商业航天的广阔前景已从行业内的乐观,变成了各界的共识。”7月15日,“在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亮相后,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星河动力”)创始人、董事长刘百奇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星河动力作为一家民营火箭公司,其商业模式就是用自研火箭把客户的卫星送入轨道,再收取发射服务费。截至目前,星河动力已通过谷神星一号火箭成功开展19次商业发射交付,将总计81颗不同功能的商业卫星精确送入预定轨道,成为国内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民营火箭公司。
刘百奇告诉记者,谷神星一号火箭虽体量有限,但精准锁定小型卫星专属轨道发射这一细分需求,具有明确、稳定的市场空间;同时在可靠性方面,谷神星一号在设计、研制全过程中坚持“稳健创新”路线,为发射成功率提供了保证。
今年下半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将迎来两个关键拐点:一是我国大型星座将进入高密度组网阶段,发射需求快速放大;二是包括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在内的多个中大型可复用火箭将陆续迎来首飞,标志着民营火箭在核心技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在卫星制造、发射、组网和卫星应用的链条上,降低发射成本、提升发射频次是行业难点,而其关键在于实现火箭可复用。
刘百奇表示,以商业航天巨头SpaceX作为参照,我国商业火箭要实现十余次甚至数十次的重复使用,并维持年均百次以上的高密度发射,还需在回收复用、快速检测、批量制造与发射场保障等环节持续攻坚,产业链各方仍须协同发力。
火箭公司要创新和产业化两手抓。在创新方面,火箭公司要跨越火箭回收、复用发射、多次反复使用不同阶段,在从验证到成熟的过程中持续打磨技术。在产业化方面,已有箭型与新箭型均要用起来,承接已启动的大规模星座组网发射,在实战中不断锤炼和迭代发射能力。
“未来,运载火箭形成航班化常态发射后,市场化机制将更加凸显。”刘百奇说,安全可靠、价格合理、按时履约是商业火箭赢得市场的关键。目前,我国多家火箭公司虽存在不同技术路线,但各条路线均有望满足这三项要求。
刘百奇表示,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的双轮驱动下,我国商业航天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据预测,未来10年将有数万颗卫星等待入轨,从卫星制造、发射到应用,商业航天拥有万亿元级别的市场空间。
此外,刘百奇表示:“政策支持显著加快了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有效化解了商业航天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痛点,让资本和人才敢于进入这条赛道。政策、市场与产业共振,商业航天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