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提前见世面的新一代中产娃:被“预支”的快乐和人生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陈丽 温度纪 时间:2025-07-16 10:57:13
看世界有真正的价码。

作者|温度纪 肆夕

家长花大钱给孩子毕业旅行到底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有很多面的答案。但当从幼儿园抓起的毕业旅行开始越来越早同时越演愈烈的时候,旅行已经逐渐违背了最初目的。

信奉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最好培养内核的中产父母,让孩子从小见世面成为一场从幼儿园开始的竞赛。

怎么利用毕业后或者两个月暑假的空档时间成为了一场家庭实力和资源间的较量,去哪里、和谁去、怎么去,都是隐形的衡量标尺,能轻松暴露出不同家庭的生活参差。

无数中产父母在这个夏天,面对孩子人生中第一场毕业旅行,已经把这趟当成一场社会分层的提前预演,早早严阵以待。

而毕业旅行和寒暑假出游,这些中产家庭追求的让孩子早见世面,是否已偏离本质,或直接剥夺了孩子对于世界探索的感知?

幼儿园毕业旅行,家长们的集体试炼

六月底的幼儿园毕业典礼上,六岁半的小桃子举着毕业证站在合影区,身后背景板印着快乐起航,左右前后都被外教站了个四角齐全。

刚刚结束的毕业典礼,从幼儿园园长致辞、演出、到给爸爸妈妈送上鲜花,几乎全程英文交流表达。典礼表演过程中,李静听到左边同班家长的孩子爷爷轻声说了句有必要吗?

她想,当然有必要了,只有这样才能让人觉得一年二十多万的学费没白花。

晚上,幼儿园班级群里的家委会,刚刚发了几个毕业旅行的迷你营报价。17页PPT里,光活动介绍的几页就密集出现里6次五星级和3次野奢,两天一晚被各种活动塞得满满当当。当然,不用家长带,孩子随营地老师出行的行程备受欢迎。

价目表一栏里清楚写着,房间900晚/间,外加一价全包,最多可住2大2小,如住2大2小,建议家长升级房型。两晚总费用里,这两者的区别要差个将近2000块钱。

幼儿园毕业旅行三天两晚5500元,一个在小红书发出来会被当作起号的内容,实际已经是中产家庭在集体出行的毕业旅行方案中,所能拿到的价格中肯报价。

群里最活跃的永远只有那几个眼熟的家长,Mona妈妈很快给出反馈我们两大一小能不能也升级一下房型呀,实在不习惯住得太拥挤。 也有人提出要带阿姨一起,同样需要两个房间。李静知道,这又是大家各显神通的另一次活动。

费用明细只是基础支出

幼儿园毕业旅行接近一场精密运作的集体工程,通过一场有仪式的活动,父母或许希望能让孩子留下回忆。但对于人均6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打闹欢笑不知道离别的滋味,自我感动的大概率只有父母而已。

对家长来说,换了异地集体带娃,接近参加一场漫长的亲子运动会,与此同时要绷着一根弦积极社交。

带孩子出门参加集体活动,难度无限接近于一场自驾搬家。李静前一天本身就睡得不好,到了酒店办入住的时候,Mona妈妈第一个凑过来先跟她说了一圈不满意的地方。泳池没有戏水区,自助餐可选的东西也太少,声称是亲子酒店豪华套房怎么房间里连个小帐篷都没有,也没提供儿童浴袍。

说着话题又滑到,之前在新加坡住的香格里拉和丽江的悦榕庄孰强孰弱,李静看着她的嘴一张一合,只觉得大脑一片空白。

看到李静没太大反应,Mona妈妈眼神下滑,语气轻柔地问牵着李静手的女儿小桃子你说是不是呀?小桃子几乎没犹豫,立刻回答:之前去过三亚的亚特兰蒂斯最好玩,我们住的房间里有海底小纵队。

李静有点惊讶于女儿还记得那趟行程,更多还是感叹从什么时候开始,女儿变得不像这个年纪的小孩。

迷你营中包含小孩参加集体活动的行程

李静和老公都不算生在被富贵家庭,虽然人到中年后每年都会定期出国,国内也基本玩透,但她最大的遗憾还是每去一个地方,心里都会有终不似少年游的失落。

生了女儿小桃子以后,总是想在能力范围内给她最好的,从她上幼儿园开始就每个寒暑假都填补上出国行程,出去也是尽可能挑有特色的五星。

同时,她也已经在留意上小学后的假期国外研学,在这趟幼儿园毕业旅行之前,她都没注意到,一个幼儿园孩子已能分辨五星酒店品牌差异,国内游和国外游的等级差异,这件事本身有什么隐隐不对。

想起之前旺季带女儿去热门景点时,孩子常常吵着什么时候走啊?我太热了,不好玩,李静突然意识到,女儿快乐阈值已经被她无形中亲手抬升至太高。

那些珍贵的体验,因为来的太轻易,已经不再珍贵。新一代中产家庭中常见的补偿式富养,已经无限接近消费主义对童年的全面围剿。

明码标价的体验式童年,是不是在人生中第一次毕业旅行中就隐隐有了预兆?

假期去哪旅行,内含小孩哥的内部鄙视链

距离放假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克拉就注意到小学四年级的儿子隔三岔五就要问一次我们暑假去哪?

前几次她都回答:送你去外婆家过暑假,之后儿子的提问方式就变成除了外婆家我还能去哪?

时间越逼近暑假,儿子每天放学回家情绪就看似愈发焦灼,直到有一天终于说我能和同学一起去新西兰吗?他们说在那还能看见企鹅,半个月才要6万块钱,我们同学都去。

儿子话里的才要让克拉半天说不出话,她一时想不出该怎么应对,毕竟本来也就打算去趟旁边阿那亚。她不能直接答应,也不知道应该用什么理由拒绝,只能先问儿子你们班同学都有谁去啊?

在儿子的描述中,看得出来这个小学四年级的班级成员,将于暑假被均等投放到世界各地。

并在假期去哪问题上形成了极其鲜明的鄙视链。

研学夏令营大概都要这个价格

国内热门景点走走逛逛那是短假和五一十一玩的,各地博物馆打卡不新鲜,游山看水在看短视频长大的小学生嘴里也不好玩。

去新加坡一万块的研学团,不如日本两万五各个名校走一遍的有说服力,虽然去迪拜要三万多,但日本能买到的动漫周边更多,所以在小学生衡量体系中,去日本依旧险胜。同学说夏天去法国有点遭罪,因为巴黎很多地方没有空调,去了要在住宿上赌赌运气,更多同学今年会去英国和新西兰。

克拉被儿子一串兴奋列举炸得头脑发蒙,半天才问了句你们同学就没有不去夏令营和研学的吗?

儿子说有啊,Josh说他们全家会去澳洲住一个月。

暑期研学越来越盛行,从幼儿园就开始卷毕业旅行的中产家庭,随着孩子年纪升高领会力提高,开始在研学上卷出新境界。

大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开始被逐渐转移到小孩身上。

游学机构的一趟比较高的研学价格,几乎能够覆盖住一家三口带孩子出国玩一趟。

克拉在儿子的描述中,已经察觉到了他过早社会化和价值体系错乱的前兆,当毕业旅行与假期旅行在小学生中产生攀比链条后。一种危险的逻辑就在批量植入孩子脑中:昂贵=特别=快乐。

是否有用,不在小学生的衡量标准中

关于研学是否能学到东西,不在小孩的考量范围内,对他们来说甚至于去哪里都不是那么重要,能和身边同学站在一个位置上很重要。

儿子告诉克拉,每次假期结束后总有一节课,要班里同学轮流说一说假期都去了哪做了什么。如果去同一个国家的同学,就要具体讲有没有遇到奇遇或者新朋友,如果只是去外婆家,他开学就没什么太多可说的。

家长看不到的,是课上的讨论会延伸到课后的同学交往中,当然在小朋友的世界里,大家也不会对没有出国研学的同班同学说什么。

但在孩子眼中,问题就在于,大家不会对没有出国的同学说什么。

过早见世面的小孩,失去界定快乐的标尺

小学生小明去到北京少年宫只要20分钟,我去北京少年宫要20年,常被大家用来形容出生差别对人生的具体影响。

今天的中产家庭家长,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自己花20年才走到少年宫,所以决定不再让自家小孩面对同样的境遇。

于是,今天的第二代娃可以从幼儿园起直接越过这些步骤,搭乘飞机到卢浮宫。

长久以来相信早点看世界,就能对世界有不同理解的家长,在一次偶然中惊讶发现: 早点看世界带来的潜在后遗症,是能让小明小花小桃子和小苹果不会再体会到去少年宫的乐趣。

相似的情况并非个例,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来自一线城市的小朋友和云南农村小朋友的对谈。能清楚看到见世面教育下的孩子,对真正的平常生活已经难有感知。

出自一线城市的小朋友的问题,通常是你来过上海吗?你长大想做什么工作我知道这对社会没有什么帮助,但我想做在网上画画的人。

早慧、早懂、早见识,让一部分小朋友对他人平常的生活方式和快乐源泉难以理解,甚至隐含孩子自己都无法察觉的优越感或怜悯。

他们似乎已经早早触及社会运转真相和天花板,因此失去了那些还算珍贵的少年心气。

当我们看到一个从小长在云南山村的孩子,能自信说出虽然我不是很了解,但我衷心祝福你能实现梦想和只要是前往正义的路我都想走。

就明白以何种方式见世面,才能让一个孩子拥有自信自洽的人生,原来是个哲学问题不是个科学问题。

生长于城市或乡村环境,并不是某种对立关系,但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两种教育体系培养下的小孩,中间有着一堵切实存在的透明墙。

过早、过度见世面也的确存在代价:阈值被拔高,感官被钝化,快乐被标价。

原片段中,崔思敏小朋友能在无意中说出很多金句

很多家长也会发现,为什么让现在的小孩开心开始变得困难?

好不容易腾出计划花了大钱计划的行程,公园、游乐场和热门景点都没法触动孩子的兴趣。这有什么好玩的?每趟行程中,本该是玩水玩沙、追鸡赶鸭就很快乐的年纪,在即将出行前只在乎这次我们的酒店有水上乐园吗?

已经尽力做一个不扫兴的新一代父母,反而养出了新一代爱扫兴的孩子。

中产家长自己原生家庭留下的伤疤从未根治,当他们把见世面当作预防针尽早扎在下一代身上时,但忘记了预防了痛苦,也预防了快乐。

家长之间的炫耀性消费与金钱竞赛,是更摆在明面上的阶层竞争,把孩子推上金字塔尖的同时,被拔高的阈值,也窄化了孩子感知快乐和世界的维度。

当在小孩的意识里,旅行不再聚焦行程本身

过去小朋友获取分不清小区里的沙坑,和三亚苏梅仙本那巴厘岛甚至大溪地海边的沙滩有什么具体区别,但随着出行次数增多,家长的价值理念在无形中深透,小朋友早晚有搞清楚好酒店和更好的酒店概念的一天。

在金钱定义快乐尺度的标准下,到底谁保护了谁,谁伤害了谁,只有成长会告诉我们答案。

注:本文人物均为化名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