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充电宝新规半月:迷茫的消费者与洗牌的行业|调查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唐云泽 财经杂志 时间:2025-07-16 14:00:26

消费者出行受阻,充电宝行业经历最严监管洗牌期

文|《财经》实习生 罗梦芳 记者 王静仪

编辑|王延春

“充电宝被机场扣下了,说是没有3C标识!”近期,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自己随身携带的充电宝因不符合新规被禁止登机。

2025年6月28日起,根据中国民航局发布的紧急通知: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新规半月,混乱在全国各地的机场发生——有人无奈当场丢弃;有的机场提供人性化服务,允许充电宝暂存七天;有人抱怨“买的时候根本没注意这些”;有人则发现禁令扩大到了相机电池等领域。

消费者出行受阻的另一边,是充电宝行业迎来最严监管洗牌期。7月6日凌晨,继宣布召回3款型号共49.17万台充电宝半个月后,国内知名充电宝品牌罗马仕突然发布停工停产通知,停工时间为六个月。

这场充电宝闹剧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新规下的充电宝困境何解?

新规下的充电宝困境

自2025年6月28日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后,各地机场安检口出现了大量被拦下的充电宝,基本是因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或属于被召回型号或批次而无法带上飞机。

不少旅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携带了不符合规定的充电宝前往机场,导致无法顺利登机,给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一些旅客不得不在机场将充电宝自弃或暂存。

孙先生于7月4日乘机从重庆到上海旅游,充电宝因为没有3C标识而被安检拦下。他告诉《财经》,机场提供了七天内免费寄存的服务,比较人性化,但因为回程和去程航班不在一个航站楼,两者距离颇远,只能无奈算了。

张女士也颇受困扰,她于7月2日从上海乘机出国游玩,临走前一晚自查行李才发现,自己用了几年的充电宝居然没有3C标识。临时去买已经来不及了,出国又离不开充电宝,张女士告诉《财经》,自己只好向朋友紧急借了一个,才顺利成行。

困住了不少充电宝的3C认证,到底是什么?

根据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网发布的说明,3C认证(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是中国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国家安全及环境,依法实施的强制性市场准入制度。

产品有3C标识,表明其已经通过了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意味着其在电气安全、电池安全以及环保方面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自2023年8月1日起,中国开始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实施3C认证管理。经过一年的过渡期后,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3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相关产品,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法律问题专家岳屾山表示:“2024年8月1日起,如果商家销售了没有3C认证的充电宝,那么就违反了国家的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对于消费者来讲,理论上没被召回的充电宝还是能够使用的。但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遵守相应规定。”

除了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也在新规禁止之列。

五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两年前在淘宝官方旗舰店购买的充电宝,尽管仍在使用,但被列入召回批次内。五女士无奈地向《财经》说:“我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召回信息,在淘宝填写自助召回链接。但品牌方给出的处理建议是用盐水浸泡,这让我很顾虑。”

五女士表示,盐水导电,自己没有相关经验和知识,操作过程中可能有被电到的风险,而且处理后的盐水属于电子废弃物,不知如何处理。更关键的是,自己对充电宝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店家也不退钱”。

“危险”的充电宝

罗马仕、安克等知名品牌宣布召回120万个充电宝,多起爆炸自燃事件引发公众对充电宝安全性的广泛担忧。

充电宝自燃风险的来源,来自电芯。

发起大规模召回的罗马仕公司表示,由于部分电芯原材料来料问题,极少数产品在使用中可能存在过热现象,在极端场景下使用可能产生燃烧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有媒体报道,充电宝风波的关键在于上游电芯供应商,供应商为了“降本”,将电芯生产任务外包给江西某电池代工厂,而该代工厂在生产中违规替换了电池正负极间的隔膜原材料。

《财经》调查发现,有消费者购买的充电宝不在召回批次,但在使用不到一年时发生爆炸自燃。

“2025年6月27日,充电宝没在使用状态,放在宿舍桌上5分钟后就起火了。”李佳说,当时书包、拓展坞、笔袋等物品均有不同程度燃烧痕迹,火苗还延伸到行李袋上,造成衣服、被子损失,自己的手部也受到灼伤。爆炸后联系品牌方,对方“已读不回”。

李佳希望,品牌方能承担基本的医药费和相关财产损失费赔偿,并建议相关部门严格把关电子产品生产环节。

一旦起火发生在航空器上,锂电池的物理特性与飞行环境的多重风险叠加,后果更不堪设想。充电宝内部的锂电池会因为挤压、短路、高温等影响,易发生起火爆炸事故,而飞机飞行过程中处于封闭高压环境,机舱内消防抑火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一旦发生起火、爆炸等事故,对飞行安全、飞行秩序、航空公司企业形象等造成不可逆的重大冲击。

《财经》从民航局方面了解到,2025年以来,因充电宝鼓包爆炸发生航空安全事故已有15起,给旅客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民航安全风险指数持续攀升。

1月28日,一架釜山航空的飞机由于旅客行李中的充电宝引发火灾事故,致使飞机行李架烧穿,机体严重受损。3月20日,香港航空一架杭州飞往香港的飞机,行李架中的充电宝燃烧导致行李架起火,后航班备降至福州长乐机场。

基于此,为保障航空运行安全,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为何新规没有在发布和生效之间设置“缓冲期”?对此,民航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充电宝召回工作需要一定时间过程,在此期间,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一旦进入航空运输环节,将对航空器、旅客及客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最大限度降低航空运输中的充电宝带来的安全隐患,民航局发布了此通知。

信任风波蔓延

《财经》调查发现,新规实施后,淘宝、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上,有3C认证的充电宝搜索量和销量激增。

但安全风波仍在继续: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已经公布了一些之前有3C认证、但后续被取消的充电宝品牌型号清单,其中罗马仕、绿联、小米、安克等品牌的一些型号均在撤销名单内。

一场信任风波正在蔓延。除了在机场被拦下的消费者,还有一些消费者向《财经》反映,虽未遇到登机问题,但对充电宝的安全问题产生了顾虑。

小羊购买的充电宝虽不在召回批次,但看到网上相关爆炸事件后也产生了顾虑。“我是在官方旗舰店买的,使用不到一年,目前质量还可以,但看到新闻后不敢用了。”

小羊说,自己嫌流程麻烦,不想联系品牌方,目前充电宝搁置在家,今后购买充电宝会更关注品牌和他人评价。

马克在拼多多购买的充电宝没有3C认证,看到网上新闻后联系商家,商家告知不在召回批次。“我身边很多朋友都用这个牌子,当时也是朋友推荐买的。”马克说,看到网友经历后产生使用顾虑,目前产品质量正常,打算偶尔使用,但对于今后是否继续购买还不确定。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于2025年2月的通报显示,对移动电源质量进行的国家监督抽查中,发现149批次移动电源中有65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率占比达43.6%。

昭昭说,她已对充电宝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表示今后计划不再购买充电宝,使用随处可见的租赁充电宝。

新规半月,充电宝市场正经历一场“冰火两重天”。一边是机场安检口堆积如山的“违规品”,一边是电商平台上带有3C认证标识的充电宝销量暴涨。消费者在安全焦虑与使用需求间摇摆,而行业洗牌的浪潮已清晰可闻。

责编 | 杨明慧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