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日本“掉队”?白皮书:日本民众生成式AI使用率不足三成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第一财经资讯 时间:2025-07-16 14:21:45

在日本,生成式人工智能(AI)使用情况如何?

近日,日本总务省发布2025年版《信息通信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日本在AI研究开发能力和应用方面仍比较落后,2024财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只有约26.7%的日本民众用过生成式AI服务。不过,这一数字较2023财年的9.1%有显著提升。

白皮书认为,日本有必要进一步强化AI技术发展、AI赋能产业升级以及AI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

一直关注日本人工智能发展与相关法律保护问题的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朱翘楚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对待生成式AI的态度上,日本、美国与欧洲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温差,“与欧洲强监管的态度不同,日本与美国更期望通过政府指引等‘软法治理’的方式引导AI技术沿着以人为中心的路径发展。”


日本使用生成式AI现状

本财年白皮书介绍了世界范围内AI技术研发的现状和动向,认为大语言模型(LLM)的发展主要由资金实力雄厚的海外科技巨头和初创企业引领。日本本土的大语言模型研发日趋活跃,但日本在AI领域的研发能力和应用方面仍落后于中美为代表的世界领先国家。

白皮书调查数据显示,2024财年日本26.7%的日本民众使用过生成式AI服务,远低于中国的81.2%与美国的68.8%。其中,对比2023与2024财年,中国民众使用生成式AI的占比增幅显著,一年内上升了约35个百分点,美国同期也上升了约22个百分点。

就年龄结构而言,在日本,20~29岁的年轻人是使用生成式AI服务最多的群体,占比约为44.7%。40~49岁的群体紧随其后(29.6%)。“不知道如何使用”和“生活中不需要”成为日本民众不使用AI的最主要原因。

在面对企业的问卷调查中,49.7%的日本企业制定了应用生成式AI的相关方针,而中国与美国的这一比例均高于80%。

白皮书还称,在加大AI应用的同时,要警惕负面影响,“随着数字技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渗透,其作为社会基础的存在感不断增强,负面影响也可能随之加大。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数字技术风险也面临加剧的可能性。在世界形势不确定性加剧、自然环境变化导致灾害加剧、日本社会少子化和老龄化等背景下,重要的是在推进数字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同时,确保能够充分受益于不断进步的数字技术,并积极应对因数字技术及其应用的进展而可能扩大的威胁。”

日本不想掉队

日本首相石破茂一直以来没有回避日本社会当前AI普及率不高的现状。今年2月初,他在与OpenAI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和软银(SBG)首席执行官孙正义的会面中就坦言,在AI普及方面,“日本与美国和中国相比还远远不够”‌。彼时,石破茂的这一会面被视为日本在AI领域寻求与美国合作的重要举措,旨在强化双方在AI大模型领域的合作关系,避免“掉队”。

当时,软银集团与OpenAI官宣设立合资公司SB OpenAI Japan,专注开发“企业级生成式AI”,推动日本企业的AI应用。这也是软银在AI领域的最新布局。此前,软银以初始股权投资人的身份参与了美国的“星际之门”计划,并在更早些时候对人工智能初创企业Perplexity AI进行了投资。在日本国内,软银还在加大力度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公布了在大阪和北海道建设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计划。

4月下旬,石破茂还带领5位内阁大臣在东京大学参加了生成式AI的集中讲座,并亲自使用电脑体验了开发工作的实际操作。石破茂彼时听取了关于生成AI研究最新进展的说明,并表示,在日本人口逐年减少的背景下,AI将扮演重要角色,政府将全力推进该领域的发展。同时,近年来,在制造业、教育、农业等领域,日本企业也在积极尝试推广AI的使用。

朱翘楚告诉第一财经,日本其实早在1959年开始使用计算机开展国家的行政处理工作,20世纪60年代采用地方条例的方式规制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活动,70年代学界展开了大规模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化讨论。

“然而,当时在进行个人信息的有关讨论时,语境往往是如何加强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以限制政府对于个人信息的不当利用等。上世纪80年代,日本对于个人信息保护和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普遍敏感且较为保守。2000年前后,不断爆出民间企业对于个人信息的处理不当的情况。”她说,这也是日本社会“小心翼翼”地拥抱生成式AI的根源。

当前,石破茂政府已推出一项1400亿美元(约合21.9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加强对半导体和AI领域的战略投资。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