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播报
(上观新闻)
今年,人形机器人刷屏全网,但在医院的手术室里,机器人早已是默默耕耘的“老兵”——越来越多的手术机器人系统正悄然“接管”方寸术野,颠覆着人们对传统手术的想象:主刀医生无需躬身手术台旁,只需端坐控制台前,指尖嵌入感应指套,脚下轻踩控制踏板,便能指挥机械臂在患者体内精准完成切割、缝合等一系列操作。
手术机器人并非字面理解的人形模样,而是拥有“三头六臂”的精密系统。这些“钢铁助手”究竟有哪些类型?当手术切口向着更小、更少演进时,它们能否胜任高难度复杂操作?对患者而言,这场医疗与科技的融合,又藏着多少实实在在的获益?
更多突破:手术机器人的精准进阶
2000年,美国的达芬奇系统获FDA批准,成为首个商业化手术机器人。其机械臂配备高清三维成像系统,可520度自由旋转,灵活度超越人手,还能过滤手部颤动,实现高精度稳定操作。手术过程中,人机分离的特性满足医生坐着做手术的需求,而且3D成像立体感的效果好,仿佛为医生打开了“上帝视角”,机械臂的任意角度扭动,也远胜过人手的关节自由度。更重要的是,手术过程中,医生能够更好地辨认组织和局部结构、保护神经,因此,达芬奇机器人几乎成为腔镜手术机器人的代名词。
国产化的达芬奇手术系统
但20多年来,肿瘤患者难免会有疑问,机器人手术,肿瘤是否切得干净?复发率会不会变高?毕竟,作为根治癌症的手段,彻底摘除病灶是传统手术的治疗原则。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许剑民教授团队的研究证实,机器人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优势显著:术后3年局部复发率更低,保肛率从79%提升至84%,并发症减少,患者控便、排尿及性功能改善更明显。相关成果已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
其实,达芬奇机器人最初以前列腺手术为突破口,2001年完成国际上首例前列腺手术,创造了“失血,微乎其微”的神话。2006年,达芬奇机器人引入我国,后陆续进入各家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主任潘家骅介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以其高精度和微创特点,在泌尿科手术特别是前列腺癌和肾癌微创精准手术领域的应用,实现更精准的切除和功能保护。目前,仁济医院已累计完成12000余例达芬奇手术,涉及前列腺癌、肾癌等疾病,后逐步拓展至妇科、胸外科、结直肠外科等领域。
2024年,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仁济医院西院区“上岗”
更多力量:国产机器人的突围之路
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虽由达芬奇主导,但多元竞争者持续涌现。史赛克的MAKO机器人被誉为骨科“达芬奇”,在关节置换中精度达0.1毫米。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科主任范永前曾用其为82岁患者实施髋关节置换,精准避开血管,完美解决“长短腿”隐患。
“鸿鹄”机器人大显身手
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国产手术机器人加速崛起。微创医疗的“鸿鹄”机器人,是目前唯一获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日本等九个国家和地区认证的国产设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李慧武团队与微创医疗联合研发,历经8年产学研合作。
鸿鹄机器人的研发经历了产学研协同攻关
鸿鹄的研发源于10年前李慧武的构想——打造性价比高的关节置换机器人。2016年该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产学研协同攻关,最终实现 0.2°的角度误差、缩短一半手术时间、减少30%出血量的突破,还兼容髋膝关节置换。
这两年,来自俄罗斯、波兰等国的专家学者来到上海九院,专程学习国产“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作为我国首个实现向欧美市场反向出口的高端医疗装备,这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智造”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已覆盖国内71家医院及欧美20多家医院。
术锐单孔腔镜机器人2023年上市,是中国首台获批上市的单孔腔镜手术系统,由上海交通大学徐凯教授团队历经20余年研发而成。通过单一切口完成传统多孔操作,大幅减少创伤。
耳科手术机器人
更多可能:技术融合的智慧演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吴皓教授、贾欢主任团队主导的国产耳科手术机器人研发正在稳步推进,团队建立了“临床需求-技术研发-临床验证”的闭环研发模式。时光回溯至2020年,团队已成功打造出耳科手术机器人的初代样机。但真正的挑战,从让技术“落地生根”开始。五年来,为了让这台设备更贴近临床实际、更易被广泛接受和推广,研发团队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通过专家调研、基层调研,对手术机器人进行小型化、便捷型设计,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了设备的灵活配置。
耳科手术有着独特的操作习惯,以人工耳蜗电极植入为例,在机器人末梢结构的限制下,研发人员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设计与迭代,并成功研发出毫牛顿级力反馈系统——这双“电子手”能敏锐捕捉细微力道变化,最终形成了搭载该系统的机器人执行装置。
朗合医疗自主研发的北极星支气管镜导航机器人
随着AI、5G、影像导航等技术发展,手术机器人功能不断拓展,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精密机械臂”范畴。不久前,上海市肺科医院团队利用朗合医疗自主研发的北极星支气管镜导航机器人,依托5G高速低延时网络,由上海专家远程操控,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为一名发现肺结节的当地患者完成了支气管镜染色定位操作。图像传输稳定,操作响应迅捷,充分体现了5G技术与国产机器人结合在远程医疗中的巨大潜力。
未来,AI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将是核心方向。各大企业正探索更智能的手术辅助模式,推动手术机器人从医生的“超级工具”向“智慧伙伴”演进。
原标题:《新民·健康新知|手术机器人“占领”手术室,患者获益多了吗?》
栏目编辑:郜阳 题图新民晚报制图 图片受访者提供
作者:新民晚报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