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装,向来不是性感的产业。它不像新能源汽车那样赚足了公众的重点关注,也不像AI那样拥有天花板极高的叙事空间。对资本来说,它缺少足够的吸引力;而对创业者来说,它是一个准入门槛极低、标准化极差的生意。
正因如此,在过去两年中,家装领域出现了一连串信任危机:住范儿暴雷、好好住关停、东易日盛被拍卖……大众对于居住体验的需要,反而成为了一场关于信任、理性和技术底线的公共赌局,最终导向对企业基本经营能力和长期主义精神的严苛考验。
而在这种动荡中,有一个名字格外“不合时宜”:栖息地。
这家由前理想汽车总裁沈亚楠创办的智能住宅品牌,成立于2022年,一直主张“用造车的方式造家”。一开始听起来像是科技人对生活方式的浪漫臆想,如今却在2025年行业信任塌方的当口,迎来了自己的三周年。
这不禁让人想问:在行业纷纷“转身”的三年里,栖息地留下了什么?又坚持了什么?
不止是家装,而是住宅产品化的一次正名
三年前,当沈亚楠第一次提出要“造房子像造车”,许多人听完的第一反应是“不太现实”。毕竟“装修”这件事,听起来太土太散,没有科技光环,也没有产业链纵深,更像一个复杂但低端的服务业:靠包工头、靠经验主义、靠用户自己踩坑成长。
它长期以来都不被当作一个正经的“产品”,而更像是用户不得不经历的“过程”。
而沈亚楠显然不满足于把“住”当成一场被动体验。他曾参与过理想汽车的0到1搭建,也是新能源浪潮的亲历者,对“产品”的理解,不仅是要有技术含量,更要有边界、系统性与用户视角。正如他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那样,家装之所以让人反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可控性、透明度和体验一致性。
他说:“2007年我第一次装修,到2021年再装第二套房,发现15年过去了,这个行业竟然没有任何进化。”
这个判断不是情绪化抱怨,而是产业视角的冷静反思。相比汽车、手机、家电等领域在过去十年完成的几轮系统性重构,家装几乎还停留在“拼人手”和“靠预算”阶段。在传统理解中,家装是一个“定制化服务过程”,没有统一产品定义,也没有可量化的交付标准。设计图纸、施工工艺、供应链协作、交付品质等环节全靠经验和博弈,最终结果常常是“用户受气、商家挨骂”。
也正因此,栖息地的创立初衷,显然不是冲着“装企”来的。沈亚楠要切入的,不是一个服务市场,而是一个被错置了产业逻辑的消费赛道,那叫“居住改善”。
于是,栖息地从第一天起就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家装公司”。它更像是一家“制造住宅终端设备”的产品型公司——有研发、有质量控制、有数字孪生系统、还有车规级的工艺管理流程。
它所做的,就是把家装这件事,重新“产品化”。这一逻辑固然不符合传统家装行业的认知,但是如果延续工业产品的思维路径,把“家”作为一个产品、一个空间到场景的系统集成,就不难理解了。
具体落地,是用一体化标准化的系统逻辑,去重构居住空间的硬件与软件协同。它不是在解决“装修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回答“家应该是什么样”的命题。
在2025年正式发布的旗舰产品L32,或许更为直观。栖息地将家的概念类比为“空间智能终端”,整合空气、水、电、光四大环境系统,搭载AI Agent将智能推理与居住行为结合,打造出一个可以“进化的家”。
简而言之,栖息地所提供的不是简单的“功能集成”,而是将生活体验进行技术与结构还原之后的系统重建,以“造车”思路,实现产品交付的一致和可控,最大程度压缩不确定性。
也正是它与传统装修业最大不同:前者是系统工程,后者是人工调和。一个靠流程保证一致性,一个靠“老师傅”经验尽量少出错。
从这个意义上说,栖息地不是在卖一套装修方案,而是第一次真正做出了一个“家庭操作系统”。
这种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家”这个古老概念,重新赋予了可量化、可复制、可演进的现代工业形态。而这种产品思维,也恰恰是家装领域过去几十年一直缺失的部分。
因此,回看栖息地提出“像造车一样造家”的这句话,或许最初听起来有些浪漫甚至不合时宜。但三年过去,它至少已经证明了一件事:住宅,是可以被当作产品去打造的。而当产品逻辑真正渗入这个传统行业,也许它就不再只是家装,而是一个被长期误解的、值得被重新定义的产业。
三年之后,栖息地的变与不变
三年过去,栖息地确实变了。
它从一个实验性的跨界创业项目,成长为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等八城、拥有自建制造能力与销售网络的智能住宅品牌;从最初的技术模型、生活方式概念,到真正落地交付首代产品L32,并逐步进入2.0时代的智能化演进周期。最重要的是,它完成了从理想主义走向商业现实的第一轮闭环验证。
这一切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所依靠的不是互联网式的流量营销,而是一种近乎工业产品思维的稳步推进:产品逻辑先行、系统标准为底、用户体验向内求证。栖息地没有做爆款促销,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但它却获得了行业出乎预料的认知密度与关注热度。2025年的家装行业风雨飘摇,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它反而像一块真金,越在高温中越显本色。
最大的变化,也许来自创始人沈亚楠本人。在创立初期,其更多讲的是“方法论”:如何用科技普惠推动产品交付的一致性,如何通过设计平权打破审美歧视,如何通过系统整合重构装修产业链。但到了三周年这个节点,他谈得最多的,是“信任”与“认知成本”。
作为一个并没有历史原型可参考的新物种,“智能住宅终端”这一概念需要用户从认知上重构对“家”的定义: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装修”,也不是带AI的“智能家居组合”,而是一种空间即产品的系统方案。这种理念,从技术可实现,到用户愿意理解、接受、下单,中间横亘着巨大的转化鸿沟。新品类没有既有赛道可以抄,也没有竞争对手可以借力,它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做“引导市场认知”的事。
“我们一开始以为最难的是把房子做出来,后来才发现,最难的是让用户相信这件事值得做。”沈亚楠坦言。他认识到一个新品类的真正挑战,往往不是技术门槛,而是用户愿不愿意重新理解你。
而另一处关键变化,则是合伙人兼COO闫佳的加入。如果说沈亚楠代表的是技术系统逻辑,闫佳带来的则是行业路径与组织成熟度。
她曾在博洛尼、爱空间等企业一线工作多年,见证了家装从“定制化设计”走向“整装1.0”,再进化至当下强调交付效率、场景整合的“整装2.0”阶段。在她看来,传统家装已经陷入效率瓶颈,而栖息地的做法,刚好踩在行业向“产品型整装”过渡的临界点上。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拼施工队,第二阶段是拼套餐化选品,那么第三阶段就一定是拼产品化、智能化和品牌及沟通”闫佳对36氪表示。
不过,在所有这些变化之中,有些东西始终没有改变。
最核心的,是栖息地从一开始就没有改变的“第一性原则”:想要为用户带来的“幸福的家”,一个承载美好关系、自然优雅、健康舒适的空间。
这个初心,没有因为现实的碰撞而偏移。这听起来有些理想主义,但却贯穿在L32的设计逻辑中。从厨房的开放式布局,到家庭影院的保留,再到光照系统的情绪调节算法,每一处都在默默回应着一个问题:当代中国家庭真正需要怎样的生活体验?
就连空气系统的设计,栖息地也不是只追求参数最大化,而是选择用自适应调节与AI算法组合,创造最“有感知差异”的舒适感;而在水系统中,无论是儿童防烫的细节,还是滤芯监测、冷热调节、紫外杀菌等配置,都不是简单的“技术堆料”,而是源于对家庭使用真实场景的理解。
沈亚楠在内部公开表示,“我们当然在追求效率和增长,但我们的出发点永远是:这个家,是不是让人觉得值得住下去。”这句话,在市场激烈波动、用户信任流失的2025年,听来反倒更有分量。
而正是这种“不是为了交付,而是为了生活本身”的设计动机,构成了栖息地品牌最独特的价值底色。在小红书、知乎等平台,已开始出现用户的自发分享,从空气系统的舒适性到光照调节对睡眠质量的提升,再到儿童对净水系统使用后的反应,都围绕着“安心”、“值得”、“好住”这些关键词自然扩散。
这些UGC,或许不像官方数据那样锋利,但它们组成的,是用户真实生活中最微妙、最难被替代的品牌感知。
距离“理想的栖息地”,还要几个三周年?
今天的栖息地,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在消费情绪收缩的大背景下,家装依旧不是“高频决策”;在信任透支的行业生态中,用户对“装修公司”天然警惕。而一个定位为“智能住宅”的新物种,在缺乏参照系的市场中,还要面对更高的教育成本和成交转化难度。
比如在L32的正式发布会之后,用户的认知呈现明显分化——它是高配装修套餐?是智能家居方案?还是一个超级精装产品?这些模糊定义,恰恰说明了新品类的双刃剑:你独一无二,也意味着你需要独自解释一切。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从0到1”的定位,让栖息地握住了通往下一个十年的机会。
随着智能居住理念逐渐从“功能堆叠”走向“系统集成”,消费者也在从被动接受信息走向主动筛选价值。在社交平台上,有用户形容把L32形容为“美貌和智慧并存”,也有人在栖息地官方账号下面评论,“谢谢你让我觉得再次相信生活可以是美的。”这种反馈,虽然还远未形成规模爆发,但已透露出潜在市场中对新标准、新体验的渴望。
如果说过去的三年,是从概念到实物的跃迁;那么下一个三年,则是从单点创新到生态构建的过程。一个理想的“栖息地”,从来不是某个单品的成功,而是重新定义“居住”这件事本身。
当越来越多消费者在装修中“学会妥协”,栖息地试图做那个“还想坚持一点标准”的人。它的产品,未必适合所有人,但它想解决的问题,是每个中国家庭都会遇到的:一个真正能安心住下去的空间。
而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再多几个三周年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