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买的新车已充电359次?还要签保密协议封口?车主暴怒投诉!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冯璃月 汽车4S店管理帮手 时间:2025-07-16 22:01:09

近日,消费者林先生的一次购车经历,将广汽昊铂推上了舆论风口。他在南京宁南昊铂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买到的“新车”,实则是一辆充电350次、行驶超2000公里的展车,而门店在协商解决时提出的保密协议,更让这场消费纠纷充满了争议。

一辆“新车”的异常数据

林先生至今记得提车时的场景:销售人员热情地介绍车辆性能,强调这是刚到店的新车,各项指标都处于最佳状态。可提车后没几天,他在查询车辆后台数据时,却看到了一组让他心惊的数据——系统显示,这辆车在交付前已充电350次,累计行驶里程超过2000公里。

“当时我就觉得不对劲。”林先生说,他身边有不少买新能源汽车的朋友,大家的新车交付前,充电次数大多只有几次,最多不超过10次,行驶里程也基本在几十公里以内,“这明显是被频繁使用过的痕迹,怎么能算新车呢?”

他拿着数据去找门店理论,起初销售人员还试图辩解,称“可能是系统统计错误”“新车出厂前需要多次检测充电”。但当林先生拿出更详细的使用记录,包括不同时间段的充电地点、行驶轨迹时,对方才松口,承认这辆车确实曾作为展车使用,高频充电是为了保证展车随时能供客户体验,频繁行驶则是因为经常被开到户外做展示活动。

“如果早说这是展车,我可能会考虑,但至少有知情权。”林先生很气愤,“现在是把展车当新车卖,这不是欺诈吗?”

苛刻的保密协议

面对林先生的投诉,门店终于同意协商解决,却甩出了一份让他无法接受的保密协议。

协议内容显示,林先生不仅要“本人及亲属不得在任何平台、场合主动提及此事”,还要“如遇他人讨论,需主动澄清事实”。更离谱的是,若违反协议,广汽昊铂有权要求他支付“车价三倍”的违约金。按林先生的购车价计算,这笔违约金高达20多万元。

“这简直是霸王条款!”林先生当场拒绝,“我自己不说也就算了,凭什么要限制家人和朋友的言论自由?如果有人在网上聊起这件事,我难道还要追着去‘澄清’?这根本就是不平等条约。”

在他看来,门店这么做,就是想把事情压下去,不让更多人知道他们把展车当新车卖的行为。“他们解决问题的态度不积极,堵嘴的办法倒是想得挺周到。”

厂家的模糊回应与维权困境

为了讨个说法,林先生多次联系广汽昊铂官方,希望能拿到车辆出厂时的检测数据、展车使用记录等,证明门店存在欺瞒行为。可一个多月过去了,厂家始终没有提供任何数据,只是回复“会督促门店处理”。

“我怀疑厂家和门店是一伙的,不然为什么迟迟不给数据?”林先生说,这种“踢皮球”的态度让他很失望,“他们分明是不想让我拿到维权的证据。”

当凤凰网财经联系广汽昊铂官方时,相关负责人的回应也显得含糊其辞。他们表示“无法做到百分百确认每辆车都在一个状态,但交付给林先生的车正常出厂时是符合标准的”,却对保密协议的具体条款避而不谈,既不解释条款的合理性,也不说明为何要设置这样的条款。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凤凰网财经调查发现,不少消费者在汽车消费维权时,都遇到过类似的“保密协议”。有消费者说,自己买到有质量问题的车,经销商承诺赔偿,但前提是签协议“不准对外说”;还有人因为不签协议,原本答应的补偿直接被取消,“他们就是吃准了消费者耗不起,想用这种方式掩盖问题。”

法律视角下的争议

对于这件事,熟悉汽车行业的律师给出了明确观点:如果商家明知车辆是展车,却故意隐瞒,以新车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就可能构成欺诈。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权要求“退一赔三”,也就是退还购车款,并获得三倍车价的赔偿。

而对于那份保密协议,律师认为,它明显存在不合理之处。“协议限制了消费者和亲属的言论自由,加重了消费者的责任,属于典型的格式条款,很可能是无效的。”律师解释,企业要求签署这类协议,本质上是想控制舆论,避免负面消息扩散,“但这种做法不仅不合法,还会让消费者对品牌更加不信任。”

投诉关闭背后的疑问

目前,黑猫投诉平台上,一位名为“勇敢喵”的用户发起的相关投诉已经显示“确认完成”,投诉内容正是“南京宁南昊铂店太坑,展车充359次当新车卖,厂家一月不提供维权数据”。但林先生表示,他并没有收到满意的解决方案,也不清楚投诉为何会被标记为“完成”。

这场纠纷暴露出的,不仅是个别经销商的诚信问题,更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快速发展中,服务和监管的滞后。当车企都在比拼续航、智能配置时,或许更该重视“诚信”二字——毕竟,能让消费者真正认可的,从来都不只是车辆的硬件,还有企业对待消费者的态度。

林先生的遭遇也给其他消费者提了个醒:购车时一定要仔细核查车辆数据,保留好相关证据;遇到消费纠纷,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不要被不合理的条款吓倒。而对于企业来说,与其花心思用保密协议“堵嘴”,不如踏踏实实解决问题,用真诚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文章网络,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

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烦请平台留言删除。

更多文章请进入下方按钮“往期文章”或“分类阅读”页面进行点击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