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伟芬 通讯员 傅云潇
7月15日晚上8点左右,临安山区夜色渐浓。国网杭州市临安区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二班的特巡人员陈露和同事们正打着手电筒,在110千伏龙岗线78号铁塔下忙碌着。
红外测温仪对准铁塔连接处,显示屏上的数字不断跳动。“A相线夹温度32.5℃,正常。”陈露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叮嘱同事,“再检查一下避雷器的情况。”
6月中旬以来,国网杭州市临安区供电公司已经开展常态化夜巡工作一个月左右。为了应对夏季用电高峰,该公司组织输、变、配各专业力量,在夜间7点半到9点半的用电高峰期,对辖区内的输配电线路和变电站进行全面检查。
“用电高峰时,线路负荷最大,这时候测温最能发现问题。”这些天,陈露和同事连着在临安山区奔波,从龙岗到昌化,再到於潜、太阳、天目等地,每个晚上至少要检查5个点位。
无人机在夜空中发出轻微的嗡鸣声,红色的指示灯在黑暗中格外醒目。操作员吴明明紧盯着屏幕,通过红外摄像头观察线路情况。“无人机可以飞到人工难以到达的位置,还能同时进行可见光和红外拍摄,效率高多了。”陈露说,在无人机的辅助下,一个点位的检查时间从原来的半小时缩短到了十分钟。
为了确保迎峰度夏期间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国网杭州市临安区供电公司采取分级分类的精细化巡查模式。针对重载线路实行“日巡查”机制,每日安排专人使用红外测温仪、无人机等设备进行全方位检测,重点监测导线接头、绝缘子等关键部位的运行温度,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隐患。对变电站密集出线则实施“差异化巡查”,根据线路负荷情况、运行年限、历史故障记录等要素科学制定巡查周期,合理配置巡查资源。
吴忱 摄
巡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充分利用无人机自主巡航、红外热成像等智能化手段提升效率,同时结合人工精细化检查,确保不放过任何潜在缺陷。通过这种“重点保障+科学调配”的巡查模式,既确保了关键线路的可靠供电,又实现了运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夏季用电高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基础。
截至目前,国网杭州市临安区供电公司已经完成了25座变电站、40条输电线路、25条负载率超过70%配电线路的夜巡工作。接下来,该公司将根据负荷变化动态调整巡查方案,加强易受极端天气影响区域的巡查频次。同时强化应急抢修队伍建设,确保24小时快速响应能力,全力保障迎峰度夏期间的电力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