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谢宁不仅具备监管视野,更有推动金融科技创新的雄心。
在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债市波动加剧和增长乏力的逆风环境下,城商行的转型突围之路,尤为引人关注。
2024年,南京银行(601009.SH)交出一份“逆周期”成绩单——营收同比增长11.32%,净利润增长9.05%,两项指标在所有A股上市银行中均位列前五。
同在这一年,南京银行的手机银行APP用户数增长了27.93%,MAU(月活跃用户数)增长了22.24%。
这些数字,凸显出数字化转型为南京银行带来的强大效应。
作为头部城商行,南京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有相当程度上的样本意义。
它揭示出互联网科技与传统银行业务深度融合的路径,以及城商行如何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
在这一进程中,董事长谢宁的核心推动作用,至关重要。
凭借央行背景赋予的独特视角,以及对金融科技的洞察,谢宁将数字化转型确立为银行未来发展的关键战略。
从积极布局数字人民币,到构建智能风控体系,在他的领导下,南京银行于数字金融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突破。
南京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也从初期场景突破,步入以数据驱动为核心、重构业务模式与风控能力的深水区挑战。
01 央行老兵
谢宁的职业生涯,与央行紧密相连。这赋予了他金融行业内独特的视角。
他曾于中国人民银行担任多个重要职务,积累了金融监管、数字支付及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深厚经验。
在担任中国人民银行泰州中心支行副行长、行长期间,谢宁深度参与了“泰州金改”这一金融改革样本建设,并主导推动了全国首个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落地工作。
调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之后,谢宁主要在金融市场司任职,负责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与实施,包括互联网金融监管和金融科技创新业务的评估等。
谢宁不仅具备少见的金融技术监管视野,更有推动金融科技创新的雄心。
升任人行总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后,谢宁分管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具体实施工作。
在其管理理念中,数字治理与金融科技创新密不可分。
谢宁认为,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应用,更需从治理层面确保其合规性、透明度与长期可持续性。
凭借对数字化与金融科技的深刻洞察,后来,他将数字治理理念引入南京银行,为该行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
这一理念,为南京银行的数字金融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并成为驱动其业务升级的核心引擎。
02 锚定新场景
2023年12月,谢宁出任南京银行党委书记,次月被选举为董事长。此时,南京银行正面临增长乏力的困境。
尽管南京银行2022年总资产突破了2万亿元规模,但进入2023年后,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均不足2%。
与同省的江苏银行(600919.SH)相比,尽管有第一大单一股东法巴银行(BNP Paribas)提供重要助力,但南京银行在规模、盈利、乃至数字化转型几个方面,都显得落后了一截。
江苏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和消费金融业务创新,尤其给南京银行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早在2019年,江苏银行的手机银行总客户数就已经突破了700万户,年内累计交易金额超过2万亿元。
其消费金融子公司苏银凯基接入蚂蚁、美团等十余家主流平台,通过互联网获客的比例高达94.74%。
反观南京银行,其消费金融子公司南银法巴消金,仍以线下业务为主,采用系统自动化审批和人工审批相结合的模式。
在组织架构上,江苏银行也先行一步,通过设立“数字金融工作组”及“需求受理中心”,实现了总行直通基层的敏捷化管理。
面对这些差距,补强数字化能力成为南京银行的当务之急。
谢宁上任后,迅速确立了以数字人民币为核心战略的数字金融转型路径,并积极推动落地。
他认为,数字人民币不仅是未来支付的趋势,更是推动银行业务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基于数字人民币,南京银行快速拓展了一系列创新场景,涵盖了多个支付和交易场景。
例如,在房产交易中,南京银行推出了“一码合缴”统一支付平台,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支付体验;在交通管理方面,南京银行通过在交管12123 APP上线数币收银台,深化应用;此外,在旅游业,南京银行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出了“水韵江苏”数字旅游卡,助力数字人民币融入地方经济。
这些数字支付的场景建设,不仅深化了南京银行与地方经济的融合,也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点。
与此同时,谢宁还提出通过数字支付和智能风控体系的融合,旨在提升客户体验并驱动业务增长。
典型案例如“鑫管家”硬钱包产品,凭借便捷安全的特性,在优化零售客户数字化体验的同时,也构建了数字支付服务闭环。
03 两个“回撤”的关键指标
数字人民币场景的突破,缓解了部分增长压力,但南京银行面临的深层挑战依然严峻。
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在利率收窄、盈利重要来源之一债市红利消退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可持续盈利增长,成为银行业普遍难题。
南京银行亦同样如此。2024年“逆周期”双增长的背后,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关键指标,出现大幅“回撤”。
在零售金融业务方面,2024年,南京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利润总额从28.49亿元骤降至-11.99亿元。消费贷占比过高,而零售场景的数字化风控应用深度不足,或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而债市红利的不可持续性,令素有“债券之王”的南京银行,在债市波浪之中备受颠簸。
2025年一季度,南京银行,债市投资收入表现不佳,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2.16亿元。
面对这些结构性问题,谢宁提出了“数实融合”的破局方向。
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南京银行加速构建“鑫e小微”线上普惠产品体系。该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绘制客户画像,有效提升了普惠业务客户质量,并控制了风险。
而在“数字+科技金融”领域,谢宁倡导建立“线上+线下、标准+定制”双轮驱动的信贷产品体系,重构零售风控体系,优化贷后管理,旨在降低消费贷的不良率,从而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韧性。
这些举措标志着南京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从初期的场景突破迈入了以数据驱动为核心、重构业务模式与风控能力的深水区。
“数实融合”战略提出后,南京银行将对公业务20多款产品实现了产品服务全流程线上化,仅去年一年就落地了204个场景项目。
零售业务方面,通过提升手机银行渠道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运营能力,以及重构零售风控体系,实现“你好e贷”普惠业务月均新增近亿元。
内部管理方面,南京银行成功落地试点审批垂直化改革,系统层面完成5大环节、38个流程改造,以及15项关键业务流程优化重塑。
“数实融合”战略的一系列成果,旨在解决制约盈利的核心痛点,并在南京银行2024年的业绩中得到了体现。
然而,在方向清晰锚定后,其成效尚待时间长程检验。例如,上文提到的个人银行业务,在消费贷款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出现了利润回撤的情况。
从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的全面推广,到零售金融风控体系的重构,谢宁为南京银行描画的数字金融增长蓝图,不仅在数字支付领域取得显著突破,也为城商行发展数字金融提供了可复用的经验。
数字金融的成功转型,只是一个起点。
它不仅是技术落地,更核心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创新活力。
未来,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探索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在日益复杂的金融生态中维持领先地位,仍是谢宁与南京银行共同面临的课题。(阿尔法工场金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