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汇聚五大菲尔兹奖得主,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数学之夜”落幕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上观新闻 时间:2025-07-17 22:19:16



7月16日晚,由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携手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主办的2025年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数学之夜”专场沙龙在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举行,汇聚五大菲尔兹奖得主,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600位数学家、学者及科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领略了一场融合学术深度与艺术魅力的思想盛宴。

活动伊始,沃尔夫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乔治·卢斯蒂格教授与清华大学单芃教授分别带来专题报告。

前沿科学奖得主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谢盖尔·古科夫、东京大学IPMU研究所教授山崎正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陈杲,分享了个人在数学探索道路上的故事,向在场的学者与学生传递出坚定信念:坚守对数学的热爱以及不忘初心地前行。

菲尔兹奖得主、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理事长丘成桐教授在大会致辞中提到数学的“新”与“变”。他提到,如同范畴论所展现的,数学各分支的重要性随着学科发展而不断演变。因此,他热切期待新的问题与新的创造,并渴望发现更多“年轻”的问题与解决它们的年轻学者。

圆桌论坛由德国图宾根大学教授格哈德·惠斯肯主持。七位数学大师围绕数学分支的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数学发展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而精彩的讨论。

丘成桐教授表示,数学的研究发展需要创造力,而AI只能帮助训练“例行公事”的数学家。他认为,当前AI解决问题需要巨大参数规模,或因其底层模型和算法过于线性化,非线性分析可能是关键突破口;菲尔兹奖得主、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玛丽娜·维亚佐夫斯卡教授将机器学习视为数学界的新“课题”,呼吁数学家积极适应并理解这些看似与传统领域迥异的内容;菲尔兹奖得主安德烈·奥昆科夫教授强调,数学家应“记住用自己觉得自然的方式研究数学”,找到个人节奏与策略的平衡点,方能长久保持研究热情与内驱力;菲尔兹奖得主、京都大学森重文教授强调科学发展并非线性,数学研究亦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兴趣驱动探索,遭遇困境后反思梳理,继而可能沿原方向或新发现继续前进;乔治·卢斯蒂格教授坦言,研究中更偏爱“美”而非“实用”。他观察到不同数学分支间联系紧密,甚至会发生转变;单芃教授认为深度思考更能有效激发研究“好奇心”。成为优秀数学家所需的特质并无性别之分,自信对女性学者尤为重要。

雁栖湖畔,夜幕轻垂。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及合唱团、东南大学、巴蜀中学、南通中学和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师生们,以钢琴独奏、器乐合奏、原创歌曲、独唱、舞蹈等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为本次“数学之夜”画上诗意而圆满的句点。菲尔兹奖得主、清华大学考切尔·比尔卡尔教授一家献上精彩弹唱表演,成为活动的点睛之笔。

原标题:《汇聚五大菲尔兹奖得主,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数学之夜”落幕》

题图受访者

作者:解放日报 黄海华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