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业不再执着于“纯电还是混动”的单选题,转而探索 “场景定义技术” 的多元解法,相信这场争论的价值将远超结论本身。因为标记的不仅是技术路线的分水岭,更是一个成熟市场拥抱复杂性的新起点。
文丨智驾网 王欣
编辑丨老贾
“新能源汽车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为中国迈向汽车强国打下坚实基础。我国汽车产销规模连续两年跃升3000万辆台阶,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年产销突破千万辆。到目前为止,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达到10%。展望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将达到1600万辆。”
7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的主题演讲作出上述判断。
而支撑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的背后,插电混动车型/增程式混动车型承担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已是当下行业不争的共识。
但在2025年中国汽车论坛上,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提出了不同以往的看法和判断——
来自标普全球汽车中国轻型车销售预测副总监林怀滨表示:2025年新能源的市场渗透率预计能达到57%,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份额会低于2024年水平,未来两三年时间,插电混动车型的增速会逐渐放缓。
进入2025年,关于混和动力(包括增程)将成为长期技术路线的判断不乏于耳(详见:)。
但在2025年,从销量数据来看,纯电动车型地增速和市场占比都再次高于混动车型,关于纯电和混动究竟谁能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流和终极动力模式,在这场论坛上,我们听到了不一样的答案。
01.
纯电车型增速开始超过混动车型
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召开之前,中汽协发布的最新上半年汽车工业产销数据,让市场看到了纯电动车型销量大增引发的市场结构变化。
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和40.3%。
其中纯电动车型累计销售441.5万辆,同比增长46.2%。
混动车型累计销量252.1万辆,同比增长31.1%,其增幅低于纯电车型高达15个点。
单独对比6月份的销量,纯电动车型销量为85.9万辆,同比增幅为40.4%,而混动车型销量为47万辆,同比仅增长7.8%。
而在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中纯电和插混(含增程)呈现六四开的景象。
2024年,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新能源汽车比例为60%,但同比下降10.4个百分点;插混汽车销量占新能源汽车比例为40%,同比提高10.4个百分点,二者一降一升。
这一年,插混汽车的增长迅速,成为带动新能源汽车增长的新动能。
在中国汽车论坛上,标普全球汽车中国轻型车销售预测副总监林怀滨预测,2025年新能源的市场渗透率预计将达到57%,但增长主要来自纯电车型,占比为35%。
林怀滨表示,今年可能出现最明显的趋势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PHEV)的份额会低于2024年水平,后续2至3年,伴随着去库存的完成,PHEV车型的增速会进一步放缓。
他表示,到今年6月份,整个PHEV行业的库存大概到了104万辆。“我们现在看到的趋势是头部企业已经开始进入了PHEV去库存的阶段了,一个月的去库存力度大概已经到了五万到六万的水平,已经进入了深度去库存的阶段。”
这一变化趋势值得重视。
毕竟,就在去年,众多车企还不约而同将混动视为战略举措,甚至放缓了纯电车型的推新计划。
但仅仅在12个月之后,纯电动似乎有反超插混成为增长主力之势。纯电动与插混增长动能逆转背后,插电混动市场又面临哪些结构性挑战?
02.
PHEV的困局:库存高压与政策风险叠加
林怀滨在论坛上直言,当前插混市场进入到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
首先是库存压力达历史峰值。
他表示,到今年6月份,整个插混行业的库存大概到了104万辆。“我们现在看到的趋势是头部企业已经开始进入了去库存的阶段了,一个月的去库存力度大概已经到了五万到六万的水平,已经进入了深度去库存的阶段。”
“假设每个月的去库存进度大概在2-3万辆水平的速度去推算,100多万的插混库存消化周期至少长达两年以上。”
其次,是插混的终端需求与批发量显著背离。
林怀滨指出2024年插混市场呈现"批发量虚高"的现象,比如,保险数据显示终端渗透率约14%,而批发量(不含出口)渗透率达16%,两者相差2个百分点。这一缺口直接反映为渠道库存积压,印证实际终端需求弱于厂商供给预期。
同时他预测,到未来几年,尤其是两年到三年左右的时间,伴随着购置税减免的退坡,再伴随去库存的进程,整个插混行业会进入到相对比较困难的阶段。
政策风险加剧着市场不确定性。
林怀滨发现,行业普遍预期,2025年购置税减免政策可能将续航80-100公里以下的低续航PHEV排除在优惠范围外。这对市场构成重大威胁——头部企业中,50公里以下续航车型占比高达40%。政策调整若落地,将直接冲击近半数PHEV销量。
此外,还有低续航插混面临环保的质疑。
据了解,欧盟委员会早在一份2022年研究报告中就揭示PHEV能效困境,实际油耗较WLTP测试值高出3-4倍。核心症结在于低续航车型(如50公里级)因电池容量限制,用户充电频率不足,导致多数车辆实际以燃油驱动运行,碳排放水平与传统燃油车相当。这引发政策制定者对PHEV新能源属性的重新审视。
林怀滨说,很多使用低续航PHEV车主在使用过程中不充电,因为电池容量太小,基本上50公里左右的续航你出一趟市区,整个电基本上已经用完了,如果要达到低续航PHEV最佳使用效果,基本上要求PHEV车主每天都要充电,这对车主要求很高,但很多车主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
那么,当下热门的增程车未来的增长空间有多大呢?
问界和理想被视为头部增程式车企。问界总裁何利扬在今年另一场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在他们整个用户的群体里,问界的用户群体纯电行驶里程占70%。也就是说,增程器并没有介入,完全是电池驱动行驶占了70%。
鉴于这组数据,林怀滨得出的结论是,从主推增程车的角度来看,这个市场对增程的需求非常低。“包括理想在内的纯电行驶里程占比差不多是65%。”
这是否印证了用户行为与产品定位错位?
林怀滨直接指出了技术冗余(增程器)与用户实际低使用率形成的鲜明对比。
他说:“如果看一下行驶里程的分布,70%的行驶里程实际上小于等于180公里,如果把数值翻一倍,哪怕是360公里,400公里,它分布已经超过了正常行驶里程的99.9%了,它意味着增程车主使用车的时候,实际上99%的行驶里程都在纯电车覆盖的范围里。”
另外一个因素,即与价格关系密切。
林怀滨说,“我们将所有的同款车里既有增程又有纯电车型入门价格做了对比,最大的差别其实是问界的M9,纯电入门价格比增程的入门价格高9%左右,这一比例在其它企业的产品上则出现了比较大的缩减,比如智界的R7,增程和纯电车型价差在4%左右,到了长安的启源就反过来了,所以价格缩小反映在销量上。”
他还发现,随着电池价格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现在很多企业可以做到纯电的车跟增程车处于同价的水平,如果是这种趋势的话,实际上纯电到后面至少短期甚至中期会对增程车构成比较大的压力,因为基本上已经处于同价的水平,如果以我们现在市场上跑出来的销量比例来看的话,这对于增程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基于以上林怀滨的分析,可总结为,无家充桩用户与价格敏感群体仍支撑着增程市场,但纯电同价趋势将挤压其空间。
长期看,纯电车型价格下探与政策退坡将加剧混动赛道竞争,插混的技术升级与库存优化成为关键破局点。
03.
增程车型是否会成为下一个PHEV市场?
“所有新车的增长不会超过三年。”林怀滨在论坛上直言。
他首先将主流增程车型的销量轨迹进行了总结,他说:“以理想L7(参数丨图片)/L8/L9、问界M系列为代表的头部车型,普遍在上市后12个月内快速达到销量峰值,随即进入下行通道。例如理想L9在首年冲高至18万辆后停产,问界则在2025年5-6月改款期才实现销量回升。”
二是市场增长潜力的存疑。
据林怀滨测算,2025年理想与问界两大品牌的合计销量预计较2024年仅微增3%-5%。他表示,这个趋势从以往经历来看的话,王牌车型在短期内触及增长瓶颈的现象表明,增程市场的真实需求容量可能远低于行业预期。这一判断虽然需考量竞争加剧因素,但快速饱和的轨迹仍引发对市场潜力的深刻质疑。
无论如何,产能过剩风险的确是中国汽车工业亮起的一个预警信号。
林怀滨的另一个判断是,增程市场可能会成为下一个PHEV市场。
从供给端和需求端来看,库存压力似乎正逐渐隐现。林怀滨指出,“因为我们看到了PHEV历史好像又要在增程市场重演,很多市场纷纷投入增程市场推出了很多车型,今年的增程车型相比于去年增加了24款左右,但单车增量也就1000多台左右,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是需要大家关注的,这么多企业投入这么多的精力去投入到增程市场里,后面的下行风险不小。”
最后,林怀滨指出,整个能源结构其实也会影响到整个企业利润的变动。
而他给出的归因是,纯电企业受益于电池成本下行(碳酸锂价格同比降幅超60%)与规模效应,而增程/插混企业因同时背负燃油系统与三电研发成本,在价格战中抗压能力显著削弱。
04.
这场关于动力技术路线的思辨,其实恰恰印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熟蜕变。当插混与增程车型完成历史使命——将新能源渗透率从35%推升至57%的临界点,论坛上的理性声音实则揭示了产业演进的下半场逻辑:没有终极形态的技术霸权,只有持续迭代的用户价值。
技术争议的背后,是动力模式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深刻转向。
作为汽车产业观察者,我们反而希望看到论坛激发出的多维碰撞,中国汽车的真正竞争力需要更精准的用户洞察和更开放的创新生态。
当行业不再执着于“纯电还是混动”的单选题,转而探索 “场景定义技术” 的多元解法,相信这场争论的价值将远超结论本身。
因为标记的不仅是技术路线的分水岭,更是一个成熟市场拥抱复杂性的新起点。
关注汽车的智驾时代上智驾网(http://autor.com.cn)
合作or新闻线索提供,联系邮箱:editor@auto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