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英媒:人工智能会让你变傻吗?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孙明 邸钞 时间:2025-07-18 10:07:55

Does AI make you stupid?

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可能会受到打击。但有一些方法可以减轻打击。

思考者雕像,带有数字编码覆盖,头部缺失

插图:enigmatriz

2025年7月16日

任何参加过标准化考试的人都知道,要在20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快速回答一道内容广泛的论文题目,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能够不受限制地使用人工智能(AI)无疑会减轻脑力负担。但正如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人员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帮助可能需要付出代价。

在一系列论文写作环节中,使用和未使用 Chat GPT 的学生都被连接到脑电图 ( EEG ) 上,以测量他们写作时的大脑活动。总体而言,AI用户大脑中与创造力和注意力相关的区域的神经活动明显较低。使用聊天机器人写作的学生也发现,准确引用他们刚刚完成的论文内容变得更加困难。

这项发现是越来越多关于人工智能对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潜在负面影响的研究的一部分。这项研究提出了一些重要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显著短期收益是否可能带来隐藏的长期负面影响。

麻省理工学院的这项研究补充了另外两项关于人工智能使用和批判性思维之间关系的备受瞩目的研究的结论。第一项研究由微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进行,他们调查了 319 名每周至少使用一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知识型员工。受访者描述了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执行了 900 多项任务,从总结冗长的文档到设计营销活动。根据参与者的自我评估,这些任务中只有 555 项需要批判性思维,比如在将人工智能输出传递给客户之前必须仔细检查,或者在人工智能第一次生成不充分的结果后修改提示。其余任务被认为基本上是无需动脑筋的。总体而言,大多数员工表示,与不使用人工智能相比,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如 Chat GPT、Google Gemini 或微软自己的 Copilot AI助手)完成任务所需的认知努力更少或少得多。

另一项由SBS瑞士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格利希(Michael Gerlich)进行的研究,询问了666名英国人使用人工智能的频率以及对人工智能的信任程度,并根据一种广泛使用的批判性思维评估方法向他们提出了一些问题。结果显示,使用人工智能频率较高的参与者得分普遍较低。格利希博士表示,这项研究发表后,数百名高中和大学教师联系了他,他们正在应对学生日益增长的人工智能应用问题。他表示,这些教师“认为人工智能恰好解决了他们目前面临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是否会使人类的大脑变得松弛无力,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三项研究的研究人员都强调,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人工智能使用率升高和大脑衰弱之间的明确因果关系。例如,在 Gerlich 博士的研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可能不太依赖人工智能。与此同时,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样本量很小(总共 54 名参与者),并且只关注一项狭窄的任务。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明确地寻求减轻人们的心理负担,就像许多其他技术一样。早在公元前5 世纪,苏格拉底就抱怨说写作不是“记忆的药水,而是提醒的药水”。计算器让收银员免于计算账单。导航应用程序消除了看地图的需要。然而,很少有人认为这会导致人们的能力下降。

滑铁卢大学心理学教授埃文里斯科 (Evan Risko) 和同事萨姆吉尔伯特 (Sam Gilbert) 创造了“认知卸载”一词,用来描述人们如何将困难或繁琐的脑力任务转交给外部辅助工具,他说,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让机器执行用户的心理指令会改变大脑固有的思考能力。

令人担忧的是,正如 Risko 博士所说,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让人“卸载一组更为复杂的流程”。卸载一些应用范围有限的心算任务,与卸载写作或解决问题等思维过程不同。一旦大脑养成了卸载的习惯,就很难戒掉。寻求最省力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被称为“认知吝啬”,可能会产生 Gerlich 博士所说的反馈回路。随着依赖人工智能的人发现批判性思考越来越难,他们的大脑可能会变得更加吝啬,这将导致进一步的卸载。Gerlich 博士研究中的一位参与者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重度用户,他感叹道:“我太依赖人工智能了,如果没有它,我想我都不知道如何解决某些问题。”

许多公司都期待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能够带来生产力的提升,但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东北大学管理学教授芭芭拉拉尔森表示:“长期来看,批判性思维的衰退可能会导致竞争力下降。” 长期使用人工智能还会降低员工的创造力。多伦多大学的一项研究中,460 名参与者被要求为一系列日常物品(例如汽车轮胎或一条裤子)提出富有想象力的用途。与未受人工智能启发的对照组相比,那些接触过人工智能创意的人给出的答案往往缺乏创造性和多样性。

例如,当谈到裤子时,聊天机器人建议在裤子里塞满干草,做成半个稻草人——实际上是在暗示裤子可以重新用作裤子。相比之下,一位没有辅助的参与者则建议在裤子口袋里塞坚果,做成一个新奇的喂鸟器。

保持大脑健康的方法有很多。拉森博士认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最明智的方法是将其角色限制为“一个热情但略显幼稚的助手”。格利希博士建议,与其要求聊天机器人生成最终的期望输出,不如在解决问题的每一步都提示它。例如,与其问它“我应该去哪里度过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期?”,不如先问哪里雨水最少,然后再从那里开始。

微软团队成员也在测试AI助手,它们会通过“挑衅”打断用户,引发用户更深层次的思考。类似地,埃默里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团队也提议将聊天机器人重新设计,使其成为“思考助手”,向用户提出探索性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可以想象,苏格拉底可能会由衷地赞同。

即使在不太可能的情况下,模型构建者调整界面,使聊天机器人变得更笨重或更慢,这些策略在实践中可能也并非那么有效。它们甚至可能带来代价。德克萨斯州阿比林基督教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反复挑衅的人工智能助手会降低较弱程序员在简单编程任务上的表现。

其他保持人们大脑活跃的潜在措施更加直接,但也更加专横。过于急切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可能会被要求自己想出一个问题的答案,或者只是等待几分钟,然后才被允许使用人工智能。研究这些技术的微软研究员 Zana Buçinca 表示,这种“认知强迫”可能会让用户表现得更好,但不会那么受欢迎。“人们不喜欢被迫参与,”她说。因此,对变通方法的需求可能会很高。咨询公司 Oliver Wyman 在 16 个国家/地区进行了一项具有人口统计学代表性的调查,47% 的受访者表示,即使雇主禁止,他们也会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这项技术尚处于萌芽阶段,在许多任务中,人脑仍然是工具箱中最锋利的工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消费者和监管者都必须评估其更广泛的益处是否 大于认知成本。如果有更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人工智能使人类变得愚蠢,他们会在意吗?■

本文出处:https://www.economist.com/science-and-technology/2025/07/16/does-ai-make-you-stupid

标签: 人工智能 任务 裤子 大脑 大学 用户 批判性 聊天 问题 建议 思维 教授 创造力 论文 机器人 博士 数字编码 方法 助手 能力 技术 频率 工具 应用程序 药水 答案 滑铁卢 账单 计算器 心理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