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欢迎大湾区大学的实习生,名额不限!”“企业期待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和理论,更希望具备把事情做到底的韧性。”......
7月19日,第三届松山湖数学论坛在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举行。作为由大湾区大学主办、松山湖数学探索馆协办的高规格学术盛会,本届论坛以“数造基石 智创未来”为主题,聚焦数学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创新应用与深度融合。多位数学及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院士、专家学者齐聚松山湖,围绕前沿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作为活动重要环节之一,“数学与人工智能研讨会”展开了一场直击“产学研融合”痛点的对话,院士学者与华为、vivo、美的企业代表共探数学与AI产业协同的创新路径。
企业看重“复合型人才”
与湾大培养方向高度契合
国际知名数学家、天文学家、
大湾区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夏志宏
“学校如何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这是国际知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大湾区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夏志宏在研讨会期间抛出的重要一问。会上,华为、vivo、美的等企业代表现场纷纷回应,分享用人所需与培养建议。
美的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徐翼
“我们最看重三种能力:抓住问题本质的科学思维、自我迭代的速度,以及具备领导力的思维方式。”美的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徐翼表示,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理论基础,更要将想法落地,有推动事情做成的本领,“尤其要注重表达与总结的能力,这类软实力在学校阶段基本决定了天花板”。
在vivo人工智能研究院总监刘洪善看来,学生的热情与思考态度是用人单位的首要关注点。“面试时,我们不指望学生一开始就技能深厚,重要的是他是否对某个领域足够投入、愿意花精力钻研。”
vivo人工智能研究院总监刘洪善
刘洪善指出,企业更看重系统性思维、学术成果的转化能力,以及对用户场景的敏感度,“比如在AI浪潮中,学生有没有亲自尝试过相关工具,具不具备主动探索的习惯和好奇心。”
美的集团AI算法部长牟小峰结合近期招聘实践指出,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更倾向于那些“在校期间,至少做出过一项有技术亮点工作”的学生。他强调,严谨的思维能力与宏观的项目视野同样重要,“不仅要解决一个点的问题,还要有全局思考的能力。”
美的集团AI算法部长牟小峰
“要有把事情做到底的韧性。”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资深研究院孙嘉诚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应培养“做到极致”的信念,无论科研还是工作,这种精神都至关重要。他还提到,实习经历是观察学生是否具备持续打磨、层层递进思考能力的重要窗口。
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资深研究院孙嘉诚
夏志宏表示,大湾区大学首批学生即将入学,学校将打破传统人才培养路径,实验性推出AI与数学交叉、工程与理论并重的实验班,并通过企业导师、在岗实训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实操与转化能力。
“我们热烈欢迎湾大学子!”活动现场,多位企业代表在现场发出诚挚邀约,纷纷表示愿为大湾区大学学生提供实习与联合培养的机会,期待与学校共同培养更契合产业需求的创新人才。
校企“双向奔赴”如何走深走实
专家学者建言共绘合作路径
大学与企业,如何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研讨会上,夏志宏邀请企业与高校教授集思广益,探讨高校科研如何更好对接企业“痛点”、企业如何参与高校科研、如何联合培养更契合产业需求的人才等热点议题。
“我在海外工作时,团队与6位高校教授建立了紧密协作关系。”徐翼表示,当时的教授不仅紧密跟进企业项目,还推荐学生到企业实习,实现了学术与产业“同频共振”。他建议,校企合作不必一上来就“搭大台”,可从小团队、持续项目做起,“小步快跑”。
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教授许进超
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教授许进超建议,校企合作应探索“干中学”的培养机制,由企业提出真实问题,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补齐知识短板、锻炼工程能力。
牟小峰表示,企业在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中,更倾向于灵活、密切的合作方式。企业会将内部待解的前沿性、创造性问题提炼出来,与高校教师对接,同时通过招收实习生参与探索与攻关。牟小峰认为,这种机制实现了人才成长与企业研发的“双赢”。
孙嘉诚则认为,校企合作可探索“联合培养”机制,由企业提出方向与需求,高校通过公告或定向推荐的方式,组织感兴趣的教授和学生团队参与,共同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
大湾区高等研究院智能计算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长聘教授文再文
大湾区高等研究院智能计算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长聘教授文再文表示,通过协会搭建的学术与产业对接平台,配合论坛、奖项等激励,持续促进高校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产业与学术的距离正不断拉近。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彭实戈
研讨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彭实戈也临时分享了法国金融数学领域先驱学者家妮可·厄尔·卡露伊的人才培养经验,即通过邀请业界代表定期分享行业痛点与真实需求,学生现场聆听,主动对接企业问题,参与实习与科研攻关,形成学术与产业之间的高效对接与人才培养闭环。
彭实戈指出,这种“以问题牵引、以实习带动”的机制,不仅助力学生成长为应用型人才,也使科研成果更好服务产业,成为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典范。
“像今天听了这么多报告和分享,我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刘洪善呼吁,高校与企业应加强交流,打破信息壁垒,推动科研与产业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