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两天下载量破50万,蚂蚁“灵光”如何打造下一代AI入口?

IP属地 中国·北京 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5-11-20 22:14:0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董静怡

“灵光:把复杂变简单的AI伙伴”,开篇,灵光app这样介绍自己。

11月18日,蚂蚁集团发布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支持“自然语言30秒生成小应用”,也可以输出3D数字模型、音频、图标等全模态信息。数据显示,“灵光”上线首日下载量突破20万,两天多下载量破50万,第三天冲上App Store总榜第七,App Store免费工具榜第一。

据悉,“灵光”作为业内首个全代码生成多模态内容的AI助手,首批上线了三大核心功能——“灵光对话”“灵光闪应用”“灵光开眼”。

问答部分,虽然还是Chatbot的形式,但支持3D、音视频、图表、动画、地图等全模态信息输出,让对话更生动,交流更高效。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的“灵光闪应用”功能,它允许用户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在30秒至1分钟内生成一款定制化AI应用,无论是健身计划工具还是旅行规划器,都能实现零代码创建与即时分享。


记者试用“灵光闪应用”

虽然大部分用户还并不具备准确描述一个产品应用的能力,目前这类功能仍处于“玩具”阶段,但它展示了AI可以为用户做得更多。

巧合的是,几乎同步,谷歌发布的Gemini 3.0同样强调了类似的功能:多模态能力和编程能力。在谷歌官方的描述中,Gemini 3可以助力“学习、构建和规划一切”。显然,成为真正有用的Agent,这两项能力是基础。

谷歌专门推出了一个新的开发平台Antigravity,智能体被提升到一个专门的界面。在演示中,用户只需要一句自然语言指令“帮我做一个航班跟踪应用”,平台就会自动完成规划结构、编写代码、验证输出并生成文档。

虽然两家的落地路径不尽相同,但AI能力的更新却都指向一个趋势:让AI从“回答问题”走向“解决问题”,核心价值是帮助用户高效完成日常任务,提升生产力。

大背景是,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微妙变化。早期的AI产品用户往往带着好奇和尝鲜的心态,他们对技术的瑕疵较为宽容。但如今,用户更关心的是AI能否真正解决生活中的痛点。

资本市场同样对单纯的技术突破略显疲态。meta虽开源Llama系列却难变现,OpenAI因治理动荡和商业化路径模糊遭遇估值回调,投资者关注焦点已从谁的模型更强转向谁的AI能赚钱。

那么,蚂蚁是如何考量的呢?

与专注于健康管理的AQ和聚焦个人理财的蚂小财不同,灵光的定位更为综合、更为基础,旨在成为用户日常生活中随时可用的AI伙伴,这面向的受众人群显然更大,从短短两天50万的下载量已可见一斑。

从市场竞争角度看,随着各大科技公司纷纷布局AI领域,抢占用户心智和使用场景变得尤为关键。就在灵光发布一天前,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千问”项目,全力进军AI to C市场,通过打造一个超级入口,用最高频的需求,引导用户进入阿里的整个服务网络。

而灵光就是蚂蚁构建面向C端AI生态的入口级产品。

不过,这个入口没有再和支付宝做关联,完全是一个独立应用。在支付宝的主生态之外培育一个承载用户的新入口,对蚂蚁来说或许也是其AGI布局上更好的选择。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