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武在魔术道具行业已打拼近20年。因为“喜欢既能玩又能赚钱的工作”,他在20多岁时成了舞台上的魔术师,后又成为舞台下的商人。
从暖场道具到启动仪式设备,他以"知足常乐"的心态经营着这门独特的小众生意。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他开发的一系列互动魔术道具已累计卖出数千套,产品应用于商场活动、企业庆典等场景,还吸引了网红景区采购。
从最初月入万元到现在收入稳步提升,他始终保持着对行业的热情。在创新与实用、商业和事业之间,他寻找平衡,用一个个精巧的魔术装置,为各类活动增添惊喜与欢乐,也让自己“知足常乐”。
舞台上的魔术师
福建小伙刘子武年轻时对单调的流水线工作感到厌倦,渴望从事一份既能游历四方,又能维持生计的职业。当时,魔术师这个可以走南闯北、在表演中体验不同地方风土人情的职业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拜师学艺,选择了魔术表演这条道路。
在成为魔术师的十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各地。从福建乡村热闹的庙会,到广东欢腾的泼水节;从上海繁华的商业演出,到泰国异域的文化交流,魔术表演的生涯让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还看到了国外的风景。
10年前,刘子武的月收入就已突破万元,这在当时无疑是令人羡慕的高薪。然而,常年奔波在各地的疲惫感,以及魔术表演行业“吃青春饭”的现实压力,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选择。
魔术表演虽然经过反复训练并配备了安全装置,但依然存在相当高的风险。特别是高空逃脱这类节目,表演者必须在燃烧的绳索断裂前完成逃脱。对刘子武来说,“这是一场零容错的生死考验”。这种压力在初次登台时尤为明显。
随着经验积累,紧张感逐渐转化为了专业的专注力,“我们也设计了多重保险措施”。但即便再熟练的魔术师,面对这类高危表演时都得保持着高度警觉。毕竟一旦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曾经“边玩边赚钱”的潇洒理想,渐渐被对稳定生活和创造性工作的渴望所替代。
舞台下的商人
2006年,当刘子武决定从魔术表演转向暖场道具生意时,他并未想到这一选择会彻底改变人生轨迹。
在魔术表演的早期发展阶段,道具制作还处于相对朴素的阶段。当时常用的道具包括“眼疾手快”“穿越火线”等互动性较强的设备,同时也融入了一些科普性质的表演器具。
刘子武想做一些有新意的道具产品。彼时,福州当地聚集了不少专业制作魔术道具的加工厂,这些资源让他萌生了创业念头:“既然表演需要道具,为什么我不自己生产?”
于是,他尝试自己制作,将悬浮魔术的创意转化为产品。之后,他花了几个月时间,研发出了一款创新的悬浮道具——通过在车辆旁设置特殊装置,使表演者能够贴着车窗“漂浮”。当时,他给工厂提供创意设计,委托工厂进行批量生产。
没想到这款产品市场反响很好,年销量达到两百套,销往全国各地。刘子武自此一边在台上表演魔术,一边在台下潜心琢磨道具,又陆续开发了“室内不倒翁”“大唐不倒翁”等系列产品,还将技术人员招入了团队,踏上自主加工的道路。
早期的道具设计造型质朴、效果直接,如简易悬浮装置和基础互动道具。但随着行业经验积累和技术突破,他开始升级迭代产品,向着美学和艺术表达方向发展。
“人体抓娃娃机”就是一个例子。刘子武介绍,当表演者被悬置于特制吊篮中,在与观众的真实互动过程中就完成了魔术效果。这种设计既保留了魔术的惊奇本质,又强化了表演的观赏性和参与感,给人们带来了沉浸式娱乐体验。
在道具的研发上,他通常花费几周到一两个月的时间开发一款新产品。经过市场测试,效果好的会正式推向市场,效果不理想的则直接淘汰。
卖道具的收入虽然不会暴富,但比普通打工高。之后,他索性辞去了在歌舞团的魔术表演工作,专心做生意。
从暖场道具到启动仪式设备
近年来,魔术行业逐渐从单纯追求技法呈现,到重视整体艺术表达。刘子武意识到,传统的魔术道具行业整体呈现萎缩态势,不少同行已经转行从事餐饮或设备租赁等业务。
他推出的创新道具产品虽然有爆款,但在销售方面呈现两极分化:部分爆款年销量能达到几百件,但很多产品一两年都卖不出去。比如“真人贴贴乐”这类道具,“每年只生产5套库存,这5套两年都不一定卖出去。”
前几年,他发现户外活动大幅减少,但政府、公司、商场活动的需求依然有不少。过去以暖场节目为主的道具需求较多,后来启动仪式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明显增长。为此,他将产品研发的重点转向各类庆典活动的启动仪式设备。
刘子武介绍启动仪式设备形式多样,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展现效果:推杆式启动装置,领导推动特制推杆后,预设画面随即呈现。水墨显影装置为领导将水倒入白色工作台,隐藏的画作会逐渐显现,并伴有烟雾效果。电子画轴装置是领导推动特制画轴,画卷自动展开。
对刘子武来说,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虽然创意构思并不复杂,但要将这些创意真正实现,并达到理想效果却充满挑战。
以烟雾效果为例,他曾花费近三个月时间反复修改。有时烟雾量太少,视觉效果不够震撼;有时设备体积过大,不仅搬运困难,还面临电压功率要求高、接电不便等实际问题,需要反复调整和测试。
“既要仪式感,又要视觉冲击力!”在不断打磨下,他推出的一些启动仪式产品因其稳定性和视觉效果,成为持续热销的经典款,常年接到企业订单。在加快新品研发节奏的过程中,他的收入也在持续增长。
小生意的生存哲学
如今,刘子武的团队已有9人,仓库分散在福州的三个厂房,总面积不足500平方米。
他坦言,生意最好的年份营业额其实不高,“比打工强,但发不了大财”。
经过多年经营,他的魔术道具产品累计销量已达数千套。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城市商业场景,包括商场活动、企业团建、开业庆典等。其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西安客户,给大型景区采购了数十种道具,要打造类似宋城演艺风格的互动表演项目。
他的客户中有不少人来自网红景区,“疫情结束后,河南万岁山景区也开始采购我们的产品。”
他避开低价竞争,通过创意和定制化服务提升溢价。例如,“水雾画台”需根据客户主题修改图案和烟雾效果,这种“半定制”模式既保留了批量生产的效率,又满足了客户的独特性需求。
在产品线中,呐喊喷泉是价格较高的单品,每套售价一万多元,打包后体积约1立方米。这套设备安装在水面上,游客通过呐喊就能触发水下喷泉装置,这几年很受欢迎,成为一些景区和商场的宠儿。
他还发现,现在的客户喜欢新意,大家都不想和别人一样,总在追问“有没有新产品”。有时,他也会遇到创意枯竭的挑战。
但他并不焦虑,表示:“物质需求低,够用就行。”
对于行业未来,他显得淡然:“如果暖场道具以及启动仪式设备将来彻底消失,那我就退休。”生活就要知足常乐,在家里守着家人,专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已经很满足。
但或许,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正是许多小微创业者能在起伏市场中长久存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