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 | 《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剧照
问:
冯叔,在书里看到您的一句话,「创业在大概率上等于失败。」为什么创业很难?您觉得在创业、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哪些事情最有挑战性?
冯仑:
创业、做生意的过程中,我一直觉得这三件事很有挑战性:第一,看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第二,算别人算不清的账;第三,做别人不做的决策。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往往都是看到了别人看不见的机遇,然后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决策。
二十多年前,马云提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时,很少有人能理解他的愿景,但今天这已成为了现实。
我还记得,马云创办阿里之后不久,需要融资时,我一个做投资的朋友也跟马云谈过。
当时我就问他,「你觉得电子商务在中国行不行?」
他非常确定地说,「肯定不行。」
我问,「为什么呢?」
他说,「中国的电商肯定做不起来。原因有三点:第一,物流不行,中国没有物流;第二,结算存在障碍,也没有个人信用;第三,互联网用户基数太小。」当时整个中国上网的人也就600万人。
于是我这个朋友和马云谈了半天,最后他放弃了投资。现在看来,这次放弃,损失很大。
虽然我这个朋友在投资领域取得过很大的成就,但当年在投资阿里这件事情上,也错失了机遇。
他告诉我的三点理由,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确实都站得住脚。但随着国家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网络的普及,以及阿里创造性地解决了支付过程中的信用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了。
从这也能看出,看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还比如,马斯克提出「火星移民计划」的时候,也没几个人相信。但是,他在我们难以想象的未来世界中找到了机遇,一步步地把SpaceX公司发展壮大。研制火箭、发射卫星的同时,他还做成了很多别的事情。
为什么账总是算不清?因为有太多的不确定,算不准。
第一个算不准的,是时间。
我们常说「伟大是熬出来的」,可是有的人,熬了十年、十五年,依旧没熬出来,也许是他预计的乐观的市场行情并没有如期到来,也许是他的技术一直在精进,但就是没有实现突破……总之,未来会怎么样,没人算得准。
第二个算不准的,是人。
也许事是对的,这个人做没问题,换个人就出问题了。公司里的人原本好好的,因为某些原因,没准突然就变坏了,在财务上搞点名堂,或者把技术偷走……企业治理上的危机,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也是难以把握的。
另外,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使命、愿景。比如,同样是开餐馆,有些人的价值观是为了大家健康生活,也有人的价值观就是为了多挣钱。不同的价值观会筛选出不同的员工,也会与客户、同行、周边的社区,等等,发生不同的互动。在此过程中,即使是同样的生意,有的人做能赚钱,有的人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结果赔得精光,只能关门大吉。
做别人不做的决策同样很难。因为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思维是有惰性的,我们对信息的甄别、判断也是容易出错的。
举个例子,我们做房地产,常常出现两种决策。
一种是媒体写了,开会时满屋子的人也都这么说了,于是企业的老板就把别人的解释当成既定的前提,然后跟着做。这样决策的「好处」是老板不费脑子,坏处是企业容易倒闭。我们观察那些做得好的,或者说到今天都还活着,幸存下来的,都不是这样做决策的。
另一种是独立思考,敢于做别人不做的决策。
以我们自己为例,早在2018年前后,我们就判断:住宅地产这种高增长、高杠杆、高周转、高回报的发展模式已经趋于顶峰,需要慢下来、停下来。
我们对照发达经济体房地产的发展经验,发现房地产的发展大多从住宅开始,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城镇化率通常超过60%,人口也趋于零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基础空间结构格局基本确定,经济增速亦放缓,这些都是互相伴随的现象。住宅的增长也就由此转慢,甚至趋停。
对应的数据还有人均住宅面积,当时我国城镇人均住宅面积已经超过40平米,这也符合国际经验。
当以上指标或现象一并出现时,住宅的快速发展会逐步转入「减速、减价、减量」阶段。
因此,人均GDP一万美元之前像我国房地产的高速增长,可以称之为「房地产的开发时代」或者是「住宅地产的开发时代」。开发时代的竞争重点是「规模、成本、速度」。
2018年开始,我国房地产开始「减速、减价、减量」,也就进入所谓「后开发时代」。这意味着整个房地产的主导产品开始从住宅转向非住宅。
基于这个判断,我们就逐步放弃追求「规模、成本、速度」的发展模式,开始布局「后开发时代」的房地产,而很多继续追求「高增长、高杠杆、高周转、高回报」企业,在过去几年里都陆续暴雷了。
总之,看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算别人算不清的账、做别人不做的决策,这三件事都是很有挑战性的。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就得不断地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