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宇树比影石值钱,不会下1000亿”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李娜 投中网 时间:2025-07-21 16:06:07

宇树上科创板的传闻终于落地。

轰轰烈烈的具身智能热潮中,宇树无疑是第一梯队里的明珠。我了解到的信息是,宇树估值在120亿左右,此前一波老股交易估值会更高,而目前估值最高的一家是智元机器人,为150亿元。事实上,王兴兴和稚晖君,两位最火的90后创始人,正在争夺人形机器人的敲钟时刻。

从我在投资人处了解到的信息来看,他们大概将一级市场的具身智能公司按估值分为三个梯队:智元、宇树、银河通用为第一梯队,估值百亿左右;第二梯队星海图等,估值50亿;剩余热门公司估值大概二三十亿的区间。

估值虽然有差别,不过这些公司基本“都不烧钱”,同样手握大量现金,比如智元就准备控股一家上市公司,但公告是发出来了,涨停板也拉了不少,如何装入资产等下一步动作还有待观望。上周也有消息称,智元在拟收购上纬新材的同时,公司赴港上市目标不变。不过智元回应称,消息不属实,公司暂无明确赴港IPO计划。另外,银河通用也传出IPO的消息,在跟投资人讲上市,不过对方否认了这一消息。总之,三家估值百亿级别的具身智能独角兽,甭管真真假假,都先后传出了上市的消息。

当然不止这三家,近期传出上市消息的机器人公司还有仙工智能、乐动机器人、卧安机器人等,不仅仅是具身概念公司,这当中也包括有更明确场景的割草和酒店服务机器人公司。问题这就来了,这些具身智能也好,机器人公司也罢,为什么都在一时间传出要IPO的声音?这种一致性又代表了什么?

“宇树比影石值钱”

先看看最热的宇树。7月18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宇树科技已开启上市辅导,由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辅导备案报告显示,宇树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王兴兴直接持有公司23.8216%股权,并通过上海宇翼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控制公司10.9414%股权,合计控制34.7630%股权。

从时间上来看,按照规划,IPO辅导至少三个月,9月到10月,宇树将参与辅导考试,10月到12月,还要进行上市的综合评估。时间表给出来了,参考去年11月开始辅导,到今年6月发布招股书的摩尔线程,宇树正式登陆科创板,怎么也得到明年了。

早些或晚些,对这家公司影响不大,外界对宇树的IPO多数持看好态度。“Insta360目前市值在700亿左右,从任何一个方面宇树都比它值钱,预估不会下1000亿”,一位具身领域的投资人告诉我。

也有投资人认为,500亿是肯定有的,再往上走就看二级市场有多疯狂。影石发行价47.27元,此后涨幅一度近5倍。考虑到宇树目前估值在120亿左右,上市之后,老股东们应该都能有不错的收益。

话说回来,积极看好背后,是这家公司相对扎实的业务能力和经营表现。王兴兴6月26日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露,宇树年营收已超过10亿元。利润,听说今年能到“1到2个亿左右”。按照这个营收和利润计算,投资人对宇树IPO的前景非常乐观,市销率(PS)50-100倍,千倍市盈率(PE)。

乐观倒不是没有依据,在四足机器狗领域,宇树占据着行业绝对优势。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4年机器狗的销量达2.37万台,占全球近70%的份额。更前沿的人形机器人领域,交付量也超过1500台,核心客户,还是高校与科研机构。

此前,宇树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交割了一笔近7亿元的C轮融资,出资方基本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产投。细数一下,成立至今,宇树的资方阵容也可以称得上豪华,包括:变量资本、德迅投资、红杉中国、初心资本、祥峰投资、顺为资本、经纬创投、深创投、敦鸿资产、容亿投资、美团、金石投资、源码资本、北京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中关村科学城、琥珀资本、上海科创基金、中信证券、光速光合、中国移动、腾讯、阿里、蚂蚁集团、吉利、锦秋基金等机构。

我们之前在《宇树融资故事:打破精英主义的傲慢》里写过,早期还有小机构入局的机会,B轮是最后一轮非共识,后面的轮次更是变成了“邀请制”。

六边形战士

再来看机器人公司们进入资本市场的方式。上周,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公告,智元机器人将收购公司约67%股份,控股股东变更为智元恒岳,邓泰华将成为上纬新材实际控制人。

虽然智元方面不断强调,本次收购不是借壳上市,而是“通过‘协议转让+主动要约’方式收购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办法》中的重组上市”,但二级市场才不管这么多,股民们早就把上纬新材当作“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来交易了——自公司股票复牌以来,上纬新材已连续7个交易日“20cm”涨停,区间累计涨幅达259%。

你会发现机器人领域的创业者甚至都是“六边形战士”,对资本市场的敏感程度,甚至不输那些成熟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在合适的时间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回到机器人公司集体奔向资本市场:

一方面,逻辑很简单,如果能上,为什么不上呢?有一些公司确实已经达到上市标准,在一些特定场景已经有批量落地,能算得过来账。“预计未来两三年可能会有三到五家左右具身公司会上市。”这是一位投资人给出的预测。

另一方面,眼下的创业公司对于IPO的窗口期一定有种紧迫感。“过去基本上每三四年都有一波集中上市的,大家都觉得至少到2027年是一个上市的窗口,你要趁能上市的时候赶快上,不然又要等三四年了。”上一波AI公司让一部分投资人损失惨重,想必也是当下抓紧能上则上的原因。

并且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IPO不光是融资渠道更多,成本更低,或者可以减持套现等的问题,IPO意味着成为公众公司,公司要在阳光下运行,财务公开,内部要有更完善的治理结构,更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也要接受市场和监管部门的监督。不然为什么有些老一辈企业家,即使公司增速不低也很赚钱,却坚决不上市?比如最近大火的那家卖水的。

当然了,从当前具身智能技术和产品的成熟度来说,现在是不是好的上市节点,大家心里自有答案。行业共识是,具身领域的技术路线尚未收敛。跟某个今年调研了一批具身公司的投资人聊天,他的具象观察是:某家明星公司技术没啥进展,展示的技术跟2023年差别不大。另一家明星公司呢,为了把盘子做大,内部已经分出三条不同路线,技术本身同样进展不大。

可问题在于,现在不抓住机会,以后不一定还有机会上。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抓紧时间窗口赶快上市,还是无比密集的融资官宣,似乎是同一个母题的不同变体。

安全感

归根结底,当下创业的不安全感,需要尽可能拿更多的安全垫来缓解。“趁市场热的时候赶快拿,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都是在靠demo融资,有点像自动驾驶行业在2016到2018年的状态。”

和自动驾驶、大模型都不同的是,具身创业其实没那么烧钱。在有投资人看来,为什么市面上有几十家具身智能公司,而自动驾驶和大模型核心公司不超过10家,是因为进入的门槛完全不一样。具身模型都很小,花不了多少卡,无非就是买点硬件,物料成本没多贵。研发费用还可以让产业链公司分摊,毕竟A股的机器人产业链公司靠和宇树、智元、银河通用合作等增加的市值,可能比这些明星公司的营收高了不知道多少。

与此同时,卖给科研客户多多少少还是能赚钱,所以整体资金需求远远没有大模型和自动驾驶那么大。“赛道里真正在烧钱的公司可能就一家,因为那家公司是在用产业化的打法投资,摊子铺得大,方方面面都得花钱,大多数公司融的这些钱都趴在账上,都不知道该拿来干嘛。”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一方面,这个领域的公司并不缺钱,至少需求不急迫;另一方面,在还有资本供给的时候,不积极融资显然是不行的。听闻有家做具身的公司,本来觉得账上有个三五亿就可以了,后来一看局势不对,被迫开始营业。如此看来,最近的融资故事一股情绪的味道,身处具身智能这个游戏当中,无论是资本层面还是产业层面,要想保持从容的姿态还是很难。

创业者如此,投资人亦如是。“世界有时很颠,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在跟我讲述最近某家机器人零部件公司首轮估值被抬到数十亿后,一位投资人无奈表示。

他说这段话的时候,我恍惚间想到了2018年的光景,当时共享经济酣战正酣,在线教育风头正盛,二手车正在大战,张颖在一次讲话中提到,“如果你能在一级市场融到上市时足够的钱,那就没有必要去上市。”

具身智能融资规模虽然不如互联网,但显然谈不上缺钱。我认为拿钱这件事在当下被渲染得过分重要了,它不是唯一重要的事。近期跟某家机构老板交流,他表示后面不再投具身公司,要消化一下,看看这些公司的迭代能力。比如,怎么体现AI的脑力,怎么提升算法,最关键的,怎么真正找到应用场景,而不只是在视频里演示。毕竟,机器人还是不能完全类比自动驾驶,哪怕没有大脑,你还有一辆车能开,但是机器人如果没有大脑,就是一个铁疙瘩,很难在场景里收集数据实现闭环。

具身智能的ChatGPT时刻,还没来呢。

创业八年,可能是为数不多盈利的机器人公司,宇树倒是很清醒。王兴兴会不时提醒,人形机器人仍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还需要耐心。一位宇树的市场经理倒是说的更直白,“公众所期待的情景是这个行业的远期目标,而和现在的发展状态存在差距,这一点,恰恰是现阶段整个行业面临的痛处。其实不仅是宇树,同行面临的压力都很大。特别是对一些体量更小、尚未盈利的初创型公司来说,狂热散去后的负面舆论冲击,很可能对其经营情况产生影响。”

标签: 公司 机器人 宇树 资本 上市 智能 市场 智元 估值 投资人 基金 机构 领域 人形 新材 情况 产业 梯队 技术 算法 张颖 一致性 二手车 成本 行业 消息 故事 上海 赫赫有名 银河 创业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