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优化”,一个冰冷而体面的词,终结了李东十四年的4S店职业生涯。
他在汽车4S店从一线销售员,一路做到了集团的品牌总监、店面总经理。这是一条他无比熟悉、并且曾以为会走到退休的职业轨迹。
然而,从2019年到2022年,国内汽车市场的持续下行,像一只无形的手,将他所在的4S店一步步推向边缘。最终,他和他负责的店面,一起成了集团“优化”的对象。
在梳理集团数据时,他猛然发现集团30%以上的销量,竟来自外贸公司。这个数据成了他重新出发的指南针——一个“整车出口”的创业计划,慢慢在他脑海中成型。
李东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23年,决定创业后,李东咨询了外贸公司的采购人员。对方透露,从他们公司采购的车辆,最终都卖到了中亚、中东等地区。
彼时,国家对二手车出口行业大力扶持。中东、中亚的一些“斯坦国”成为中国汽车的黄金市场——基建需求激增,中亚五国工地上的皮卡、工程车被中国品牌占据;中东的油价比水便宜,但新能源车却因政策补贴悄然流行,街上随处可见“BYD”的标志。
尤其是俄乌冲突后,日韩车企撤离俄罗斯,当地4S店空留“现代”“丰田”的招牌,实际上摆的都是“比亚迪”“理想”的车系。
现象的背后,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摆在李东面前。
他开始到访中亚,挨个国家拜访客户,却吃了很多闭门羹。他不懂外贸,也不懂英文,连外贸专业术语都搞不明白,客户怀疑他是“骗子”。
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做电商。他了解过亚马逊、独立站、中国制造等渠道,最终决定做阿里巴巴国际站。
带着对汽车行业最后的执念,他一头扎进了完全陌生的领域。对于李东而言,这早已不是简单的“找份工作”,而是一场关乎生存的背水一战。
然而,店铺开通后,他才意识到外贸的复杂,建站、发品、运营、投放,这些他样样都不懂。“不是你把店开了,就能坐等着客户来找你。”他回忆。
整整三个月,他没有卖出去一辆车。僵局像一块巨石压在李东的心口,“这外贸的门道太深了,真的很想放弃”。李东攥着电话对客户经理说。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然后扔给他两个字:“学习。”
接下来的日子,客户经理带着他一头扎进郑州汽车出口圈学习。那些让他犯怵的“不懂”,在日复一日的浸泡里慢慢清晰。办公室的白板上,手中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写满了各国市场特点、客户画像、流程节点,曾经的慌乱逐渐被有条理的规划所取代。
转机出现在2023年7月下旬。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萨比尔(化名)想为亲戚代购5台“雪佛兰”。但他对李东公司没有信任基础,始终犹豫着不下单。
李东开始每天雷打不动地与萨比尔保持联系,从车型配置到清关政策,耐心地解答对方每一个疑问。他得知萨比尔要来中国考察机械行业,立刻给对方发消息:“顺道来郑州玩一玩吧?来回机票我包了。”
这份诚意打动了原本摇摆不定的萨比尔。李东带着萨比尔看车源、聊流程、谈愿景。线下的相处,让两人之间的隔阂被打破,萨比尔不仅订了5台“雪佛兰”,还在亲戚朋友面前炫耀:“在中国买到了便宜好车。”
接下来一段时间,萨比尔像买菜似的,不停地向李东返单,“‘七大姑’要一台,‘八大姨’要一台,接连买了70台”。
更戏剧性的是,萨比尔根本不是车商——他在当地经营机械生意,只因口碑效应成了李东的“编外经销商”。
这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订单,让李东拧住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客户经理开玩笑地问他:“李总之前是不是说要退平台?”
李东急了:“开什么玩笑?我可没说过!”
狂飙
萨比尔的订单彻底激活了李东的团队,摸透平台的玩法后,新订单开始稳定增长。但在体验过“萨比尔订单”带来的刺激感后,李东再难感受到兴奋,直到平台大促的到来。
创业的五个月后,是阿里国际站持续一整个月的年度大促“九月采购节”。客户经理让李东报目标,李东盘了盘过往几个月的业绩,报了个50万元。客户经理却面露难色:“这样的话,咱就没有参加的意义了。”
了解后,李东才知道,别的公司都是几百万元、几千万元地往上报。“有这么厉害?”他有些不信,但也在同事的建议下报了200万元。
大促第一天的启动会就让他犯了嘀咕,“这阵仗,会不会太夸张了?”。现场人人头绑战旗、齐声喊着目标口号,那卯足劲的笃定和信念感,在他看来多少有点 “形式大于内容”。
但接下来的数据,打了他的脸。“一个月卖了800万元的车,这还是在我们将信将疑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
李东突然懂了,会场上那些人的眼神为什么能那么坚定。而他再也不会轻视自己认知以外的事物。
2024年2月,“三月新贸节”大促到来的前一周,李东在晨会上把红色战旗往桌上一拍:“这场仗必须拿下!”
接下来的一周,全公司进入紧张的“临战”状态,出海报、备货、召回老客户、加大推广。
三月最后一天,月销售额数字停留在4000万元。
“跟做梦似的。”李东怎么也想不通,“有时候增长得太快,会让人难以相信”。在恍惚之后,他意识到,“有了几次经验,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客户储备不够,老客户的回访也不够深入,宣传力度也不够大。”李东和团队一一复盘,“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提前一周才开始准备”。
2025年农历正月初八,郑州机场寒意刺骨。李东的6个高管拖着行李箱,兵分三路飞往中亚、西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去了七八个国家。”
6位高管花了一个月,在这些国家高强度地拜访老客户,向他们推广3月的大促。所有人内心都很清楚:“要拉复购率”。
国内,李东蹲守大本营督战。他提前整合所有供应商,储备货物,往港口囤了近300台车,“其中200台是去年的爆品,‘丰田’车系”。6位高管回国时,李东已经往港口囤了60%的货。
公司的运营团队也在今年1月开始大力推广,他的目标是8000万元。“三月新贸节”启动的那一刻,办公室就沸腾了——后台订单不断在成交,老客户直接打越洋电话要求盘点港口的库存。
3月只过去10天,全公司就卖了200多台车,“抵我们过去最高峰时候的整月销量,其他数据,也基本都远超过去”。
李东的目标算是保守的。他不仅上了周度榜单,还拿下了类目第一名。
成为客户的“自己人”
在公司飞速成长的过程中,真正让李东感受到这份事业厚度的,不是那些不断攀升的数字,而是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人。
法鲁克在阿塞拜疆做手机贸易生意,想转型做汽车贸易。2023年,他找李东买的第一台车是一辆“凯美瑞”。原本是一个很平常的订单,但发货后不久,法鲁克怒气冲冲地给业务员打来视频电话:“你的车在俄罗斯边境翻车了,你为什么不跟我说?”
业务员也开始着急,他们并没有收到物流公司的反馈。李东了解后,立刻在港口溢价调来一台新车给法鲁克发了过去,然后给他回电话:“那台车翻了就和你没关系了,不用再操心了。”
挂完电话,李东就带着业务员飞往阿塞拜疆。车还未到当地,李东已经见到了法鲁克,当面给他道歉。
见到李东时,法鲁克难以置信。接下来几天,两个国籍、文化、语言都不同的人成了好朋友。在一场晚宴上,法鲁克把他的兄弟、表弟等所有亲戚都叫了过来,热情地招待这位来自中国的“远房亲戚”。大家不谈生意,只交流两国文化和兴趣。
之后,法鲁克成了李东最忠实的合作伙伴。他从最初的“试水”变成月均采购20台的稳定客户,逐渐把业务重心转向了汽车销售。今年,李东向法鲁克下了“任务”,“我给他们公司做规划和扶持,要让他们今年的业绩突破300台”。
更意外的是,原本想送儿子去土耳其念大学的法鲁克改变了主意,他对李东说:“我想让他去中国留学”。
李东二话不说,联系郑州大学国际学院,帮他办妥入学手续。今年春节前,法鲁克带着儿子来到中国,李东陪他们吃烩面,逛少林寺,这早已超出了合作伙伴的情谊。“他是最不可能被挖走的客户,因为他儿子都被我‘押住’了。”李东开玩笑道。
除了将手机商、机械商发展成汽车经销商外,李东的核心客群还是各国的专业汽车经销商。公司在俄罗斯最大的经销商,原本是做日韩车系的,但近几年却将几层展厅全换成了李东的货。
从一年多的外贸经验里,李东也明白了,老客户维护的终极目标是,变成客户的“自己人”。
他坚持每个季度都带队去海外拜访客户。“线上是获客渠道,但大的订单和长期的合作框架,必须通过线下的面对面才能建立。”他认为,生意做到最后,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信任,是用真诚和担当换来的。目前,他公司70%的订单,都来自于老客户复购。
在与客户的深度绑定中,李东也敏锐地捕捉到了新的机遇。
他发现,当国内新能源车在海外攻城略地时,售后服务却是一个巨大的痛点。于是,他开始搭建一种新的合作模式:他为那些有4S店体系,但因欧美日韩品牌撤出而闲置的经销商,提供车辆和原厂配件,对方则利用现有的场地和技术人员,为他卖出的所有车辆提供售后维保服务。
他还会定期邀请这些海外合作伙伴来中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技术迭代培训,确保当地服务能跟得上产品迭代。
二手车是趋势
创业一年多,李东公司的人员已近60人。他从上到下为大家规划目标和梳理落地方法,细化到每一个阶段,“我也是从一线走过来的,知道该从哪些方向努力”。
他正在做的,早已超出了一个“贸易商”的范畴,更像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家”。他所处的整车出口行业,正经历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野蛮生长期。
一方面,国家“二手车出口”的政策东风强劲,加之在俄罗斯等市场,日韩与欧美品牌的撤出留下巨大的市场空白,为“比亚迪”“理想”等中国品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另一方面,巨大的风口也吸引了无数从业者涌入,“千军万马都在往里卷”。
李东清醒地认识到,这个行业最大的挑战在于产品的同质化——“你买的‘理想’,跟我买的‘理想’,没有任何区别”,这使得价格战几乎无可避免。
面对这种局面,李东的策略是主动进行结构性调整。
他坦言,公司在2023年创业初期,业务以行业通行的“新转二”(即新车短暂上牌后以二手车名义出口)模式为主。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已经有意识地向纯正二手车业务转型。
新车方面,他销售的车辆价格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间。除丰田车系外,国产新能源车是最受欢迎的。而二手车则意味着价格更低,也拥有更多增长空间,“在海外,二手车的发展速度很快”。
截至2024年底,李东公司的二手车销量占比已经达到了28%。他为2025年定下了更明确的目标:将这一比例提升至30%—40%。
他认为,海外市场对高性价比的二手车需求更加旺盛,且其利润空间远比同质化严重的新车“更可观”。尽管目前国内二手车市场存在车源不稳定、标准不统一的挑战,但李东坚信,率先攻克这块“难啃的骨头”,才是构建企业长期护城河的关键。
对他来说,带队“打仗”比坐在办公室喝茶更痛快。也因此,团队每一个人都在高效地产出。去年,李东公司的年销售额达到了7.5亿元。今年,他们希望能在汽车领域做到15亿元的销售额。
李东的转型,恰是中国汽车“走出去”浪潮中的一个缩影。他的每一步选择,都踩在了国家政策支持、全球市场需求升级的节点上。
回望两年前那个刚离开 4S 店的自己,李东常感慨:“当时只想着找条出路,真没敢想能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