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胡泳:AI造谣真假难辨,媒体要让事实在算法漩涡中重新浮现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冯璃月 南方都市报 时间:2025-07-22 10:23:15


7月21日,南方都市报社正式宣布旗下两大客户端——南都新闻客户端、N视频客户端合二为一、焕新升级。

人机协同下,新闻工作如何和AI打好配合,避免成为技术的附庸?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都市类媒体在内容传播方面有何责任?南都记者对话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作为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如今胡泳更多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数字适老化问题。

谈人机协同

在AI时代下,人的署名更加重要

人工智能技术迭代背景下,人机协同的采编生产成为机构媒体融媒转型的新趋势。“要注意的是,让人的归人,让机器的归机器。”胡泳看来,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辨别什么是新闻工作者擅长的,什么则是机器更为擅长的。

“我觉得第一位的还是判断力。”胡泳认为,目前AI可以生成文本、汇集资料、甚至进行更广义的互动,但它并不具备新闻判断的能力。“什么是真正的新闻?其新闻价值的高低有何区别?这仍然应该由人来决定。对一个新闻从业者而言,首先你要判断什么信息是重要的,什么事情可能是紧急的,以及应该被公众知晓的。”意义建构者的角色应由人来承担,信息处理者角色则会大概率由AI承担。

“第二点是问题意识。判断一个好记者的标准就是能否提出好问题。这种问题意识是大模型难以替代的东西。”胡泳看来,AI擅长的是回答已有的问题,但是记者往往会提出可能从未被问出过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提问依然是记者需要不断锤炼的本领。记者提问的好与坏,来自于是不是有调查研究的能力,以及有没有在众多信息中找到关键点的洞察力。”

第三点是一种信任的建构。如今在媒体实践过程中,AIGC内容标识不断强化,明确要求人机协同生产流程的透明性。“我觉得在AI时代下,可能人的署名更重要,这意味着记者要对新闻作品负责,对新闻的公信力负责,需要有人来承担可信的代理人角色。”署名责任问题的背后直接关系着信任建构。

“第四点是叙事能力的强化。如今大家用惯了AI,你会慢慢分辨出哪些是人写的,哪些是AI写的。因为AI写的东西是没有灵魂的,它更像是个百科全书,会告诉你很多你不具备的知识点。但AI没有灵魂。”在胡泳看来,所谓的“灵魂”就是一种独特的叙事能力,而新闻工作本身强调的正是一种叙事能力。“通过叙事构建意义,从而产生叙事的影响力,并与读者产生共鸣。这是AI无法替代的——提问判断,讲好故事,构建信任,以及守护公共价值。”

谈把关意义

算法时代下,更应重提“把关人”角色

胡泳曾做过17年的媒体人,后离开媒体进入学界,如今长期关注技术飞速变化带来的影响。“我们过去做媒体,非常讲究议程设置问题:到底一家媒体应该谈论什么问题?究竟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过去的电视头条、新闻头版都曾在漫长的时间内掌握着议程设置能力,而如今这样的能力先受到门户网站点击量的冲击,后则是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的冲击。“机器思维的背后就是流量和算法。然而我认为算法、流量,其实恰好破坏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权重。并不是最吸引眼球的东西,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

胡泳看来,如今在算法推荐下,传播生态良莠不齐,AI造谣真假难辨,更加呼吁主流媒体回归议程设置能力,不能让步于算法。“信息民主化有很多好处,但信息的权威性一旦完全丧失,也会导致巨大的问题。我反而觉得,现在我们更需要高扬媒体的‘把关人’‘守门人’角色。在信息传播泥沙俱下的情况下,更应该重提把关价值——其一不能被算法或流量左右,其二不能被大众口味决定,我觉得这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想,在纷杂的信息环境当中,媒体能够给信任提供一个锚点,让事实在算法失控的流量漩涡中重新浮现,那么这样一个过程,就是给整个社会传递究竟什么是‘媒介素养’的过程。”胡泳认为,这应该是一件持之以恒去做的事:媒体通过实践,锚定事实,重构信任,守住公共生活,践行一种持久的公众陪伴。

此外,胡泳看来,把议程设置的权力让渡给算法,也会带来对社会多样性的挤压。从这个角度而言,更需要都市媒体做出更多都市内容,呈现社会的多元多样。“让用户知道,我们的传播不是千篇一律的,不是‘唯最大公约数’的。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生态,应该有着丰富的多样性。”

谈都市传播

老龄化社会,都市媒体要做代际共融

“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可以说已经是直接‘摔’到了每个人的面前,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谈及都市媒体的城市传播建设,胡泳认为中老年用户群体的诉求同样需要被看到。“我们想起适老化传播,首先想到的就是在技术层面做一些改进,调大字号、语音播报等。我觉得这还是次要的,核心问题是要做老年人关心的内容。”胡泳认为,适老化传播不只是个技术问题,而是内容问题。

“如今大家常常觉得,老年人看的内容比较低质。但其实新一代老年人,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关心健康知识、生活科普、政策解读等等,他们同样可以成为好内容的消费者。”然而胡泳看来,如今相关传播内容的开发度并不高,“不少健康知识直接就被推销保健品的广告攻陷了,以至于老龄群体现在并不是一个高质量信息的受众群体。”今年5月,上海市民政局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上海老年人口超577万,占户籍总人口的37.6%,“三人行必有一老”。“我们必须意识到,如今不少一线城市已然是老龄型城市,如何让年轻用户和老年用户,在同一个空间中能够相互被看见,不让老年人被排除在内容理解和情感共鸣之外,这是第一个问题。”

除了内容建构,胡泳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发声”。“我曾经参加过你们南方都市报大数据研究院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主题就是关于医疗适老化建设。会场挂了很多海报,内容就是老年人看病难的真实场景。当时我在现场有很大的触动,因为这些话语很真切,就是来源于老年人看病过程中真正的困难。这些问题不是悬空的,是实打实的。”胡泳看来,都市传播应该有老年人发声的空间。

“都市类媒体,为什么不可以是一个连接三代人的媒体?这也就出现了一个新的责任:代际共融。共读、共听、共看,媒体应该扮演社会交往的中介。”胡泳看来,如今技术飞速迭代,信息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身份的分化、代际的断裂。“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我觉得媒体不仅要承担告知责任,更应该把对于公众的‘召唤’作为自己的责任。通过持续的报道、追踪,推动各种各样的公共议题,从而超越简单的‘告知’,让公众不断提高对社会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行动力。不必担心被技术压倒,都市类媒体还有很多可为之处。这应该是媒体的底色。”

采写:南都记者 董晓妍 李芷琪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