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理想汽车官宣,其首款纯电SUV理想i8正式开启预订,这款被李想称为“家庭用户最优解”的产品,承载着理想从增程式向纯电车型转型的使命,不过当前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已经进入了残酷的红海竞争时代,那在Model Y和小米YU7等新老势力的夹击下,理想i8能否突围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款车型的表现。
产品力解析:
作为理想首款纯电SUV,理想i8在设计层面融合了MEGA和理想L8的设计元素,不过家庭场景依然是其主打,整车有着5085mm的车长和3050mm的轴距,配合2+2+2的六座布局,迎合了当前的实用主义,车内第三排腿部空间达到875mm,这一数据接近全尺寸SUV的理想L9。值得一提的是,二排独立零重力座椅还带有10点按摩功能,车内也配有21个扬声器,体现出理想i8对于座舱舒适性的重视。
智能化配置层面,理想i8借助纯电平台也实现了性能上的提升,整车搭载了VLA大模型,在激光雷达和多传感器路线的支持下,以及英伟达Thor-U芯片在算力上的支持,让整车拥有了L2+级辅助功能,不过实车的表现目前尚未验证。智能座舱内部的功能预计延续L8的配置,车内将同样采用双联屏作为主交互界面,依然延续了“彩电+沙发”的组合。
动力层面,理想i8全系均基于800V高压平台进行打造,并配有5C快充接口,在理想快充桩下,整车10分钟便能完成500km的补能,这也得益于宁德提供的高密度麒麟电池组。根据目前的信息,理想i8将提供90.1kWh和97.8kWh两种电池组,能对应提供670kkm和720km的纯电续航里程,在同级车型中属于主流水平。
竞品对比:
理想i8预售价35万-40万元,其主要竞品是特斯拉Model Y和小米YU7,Model Y作为国内纯电SUV的代表车型,依靠着特斯拉的品牌光环和前卫的设计理念,成为了国内消费者的首选项,而小米YU7则以29.9万元的起售价和优异的营销表现,在3分钟斩获了20万辆订单,展现出强大的流量虹吸效应,那理想i8与之相比有多少胜算呢?
与竞品相比,理想i8在空间利用率和舒适配置上有一定优势,车内座椅拥有厚实宽大的内部填充,在长途乘坐时保证了舒适性。与Model Y相比,理想i8的柔软度更优,能为乘客提供饱满的腿臀部支撑,小米YU7运动化的定位导致二排座椅仅支持8向调节,缺乏家庭场景必需的灵活性。
不过理想i8在智能化层面的表现尚未验证,而特斯拉目前正逐步放开FSD功能,后期在智驾方面的表现值得期待 ,而小米YU7的优势则在于智能座舱的互联功能,澎湃OS生态加上跨设备的联动,让车与家的联系更为便捷,同时小米YU7在辅助驾驶功能上主打硬件优势,这对依赖“冰箱彩电大沙发”为卖点的理想i8构成了挑战。
市场前景预期
理想汽车为理想i8设定了月均交付量超过8000辆的销量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细分市场2024年总销量仅28万辆,同时蔚来ES8、小鹏G9等车型占据了相对较高的市场份额,理想i8要想破局,一方面要与这些车型进行竞争,另一方面还需从BBA燃油车用户手中抢夺市场,这对品牌溢价能力是巨大考验。
个人认为,理想i8未来还将面临两大核心风险,首先是快充网络的实际覆盖效率,虽然理想宣称已建成959座高速超充站,但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中西部地区的密度仅为特斯拉超充站的1/3,这在后期会制约下沉市场的拓展。另一大风险则是用户对理想纯电路线的信任度,在理想i8之前,理想已经推出了MEGA,但销量的失败阴影尚未完全消散,理想i8需要在后期进一步展现成熟的车型实力。
不过,我认为也不能完全排除理想i8成为现象级产品的可能性,整车精准的家用化定位和纯电路线,与L系列形成了相对互补的产品矩阵,同时目前理想线下渠道的快速扩张,也构成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若能在8月交付初期维持5000辆以上的月销,配合下半年i6的梯次投放,理想在纯电市场的存在感将实质性提升。
总结:
放眼当前国内的新能源车市场,理想凭借L系列建立起的优势能否延续到纯电车型仍充满悬念,但对于消费者而言,一款迎合需求并解决消费者痛点的车型在销量上不会有太差的表现,目前新车已经开启正式预售,如果后期理想i8想复制L系列的成功,仍需提升品牌在核心技术层面的优势,不知道你看好理想i8的表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