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吴京代言的中国汽水之王,迎来命运拐点。
作者 |老高
来源 |投资家(ID:touzijias)
那个吴京代言的中国汽水之王,迎来命运拐点。
投资家网获悉,近日中国饮料界传来炸裂消息,风靡两岸三地的国民汽水大窑,要被卖了。收购方为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全球PE霸主KKR。根据重庆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KKR正通过其新成立的公司间接收购远景国际85%股权。”远景国际于2024年在开曼群岛成立,主要业务是在中国境内从事饮料业务,并在中国境内碳酸饮料市场拥有5-10%的市占率。
远景国际的董事名叫“WANG,QINGDONG。”他和大窑创始人王庆东拼音拼写相同。实际上,早在半个月前,外界就传出KKR要买下大窑85%股权的消息,彼时,大窑表示,“不予置评”。如今看来,传言非虚。这亦是2025年中国饮料界一笔罕见的外资收购案例。
2025年初有消息称,大窑计划港股IPO。可大窑很快否认了上市计划,“公司以经营发展为主,暂未考虑IPO事项。”谁能想到,“不想IPO的大窑,也没安心搞发展,直接就把公司卖给了美国资本。”对于王庆东来说,“或许IPO套现太慢,不如卖了暴富更具爽感?”
一
2025年,中国饮料界最大的意外是,大窑要卖了。
为何说意外呢?因为,早在半个月前市场就传出,“大窑要卖给美国资本KKR的消息”。国内多家媒体报道了此事,但大家的措辞基本上是“传闻”。后来,大窑方面“不予置评”,有媒体联系了KKR称,“无法提供更多评论”。投行分析人士认为,“消息不太可靠。”
各行各业的并购交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公司长期无法IPO成功,现金流不足,导致创始团队往往会通过卖身的方式,缓解危机。二是,公司经营困难,融资不畅,在品牌尚有溢价空间的时候尽快卖掉,渡过危机。可大窑两种问题皆不存在,卖掉公司也是“神奇”。
更多资料中,国民汽水大窑是一家极具竞争优势的中国品牌,也是“大器晚成”的代表。它曾在中国饮料市场早期混战时代偏安一隅,却异军突起,靠着亲民的营销方式与好喝的口感迅速火遍两岸三地。虽然,大窑要被卖了,但它充满“传奇”的故事仍被饮料界传颂。
在外资饮料牢牢称霸中国饮料市场的90年代,本土饮料的存在感很低。中国相对知名的饮料是北冰洋、冰峰、非常可乐、健力宝。它们却在外资的围剿中屡屡挫败。其中,北冰洋在90年代被迫与百事可乐合作,又被迫停产,直到2011年才逐渐复出。冰峰诞生在西安,与肉夹馍、凉皮组成“三秦套餐”,却长期遭可口可乐制裁,至今仍难以走出西北。非常可乐为娃哈哈旗下品牌,曾用一句“中国人自己的可乐”振奋饮料界,但把市场定位到了农村。
健力宝更绝,为了抢夺市场搞起贪腐,核心团队成员逃亡海外。可以说,90年代,中国本土饮料的境遇格外窘迫,在外资品牌高压及市场混战之下,很少能有不借外力东山再起的。
这些知名本土品牌或倒下或被收购,蓄势待发的大窑是个“异类”。而大窑实控人、创始人王庆东也是一位商界“奇才”。他的“奇”奇在,他老早就发现汽水行业有利可图,等本土厮杀殆尽,再脱颖而出。这一切要回到90年代,早年王庆东卖酒谋生,可酒业不好做,对工艺要求较高,且知名酒企地位牢固,眼见汽水成本低利润高,萌生出了转战汽水的想法。
前面提到,90年代本土汽水举步维艰,有不少饮料厂处境艰难,于是他趁机“抄底”收购了一家饮料厂,就此蛰伏。2006年,本土知名饮料品牌被外资收编,王庆东见时机成熟,他决定用“呼和浩特东郊大窑村的一处旧石器时代人类打制石器的遗址”为新品牌命名。
大窑由此诞生。王庆东细节琢磨了“前辈”失败的原因,他的策略是,错位竞争。
二
错位竞争用现在的话说便是,“远离巨头紧盯的市场,搞下沉、低价。”
卖汽水之前,王庆东对两大外资饮料巨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做了深入的研究,找到两处外资渗透慢的区域,内蒙古、东北。按着时下最火爆AI大模型DeepSeek资料,百事可乐直到2004年才在内蒙古设立专营公司,而在东北,百事可乐遭遇挫折,终端合作意愿较低。
百事可乐的经销商体系遍布中国,可在东北遇到了麻烦。这就出现了2006年戏剧性的“双标”一幕,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汽水产品中国提价8%,但在内蒙古、东北终端仍维持低价,导致经销商利润倒挂,进一步削弱渠道的积极性。这给了王庆东大显身手的历史性机遇。
王庆东卖大窑怎么卖呢?他又做了个细微调研,充分了解内蒙古、东北区域文化,他要从街边烧烤摊起步,让大窑成“串儿啤之外的超级爆品”。想打赢街边小吃的饮料之战,最重要的就是价格,老百姓消费得起,借此融入到内蒙古、东北的区域文化中,顺势一炮而红。
2010年左右,大窑在东北地区已建立口碑壁垒。在产品研发上,王庆东毫不吝啬的投入,使口感独特亲民。再通过勤劳的东北人把“烧烤+大窑”传到全国各地,但凡东北人搞得烧烤店就很难不出现大窑身影。街边烤串拉动了大窑的市场规模,王庆东趁势向全国扩张。
2014年,王庆东成了本土汽水行业的“风云人物”。他喊出了要做“中国餐饮饮品引领品牌”的口号。建立三大生产基地,不断“跑马圈地”,持续增强大窑的品牌价值与供应链能力。大窑也不局限在内蒙古、东北地区,渐渐向一线城市进军,盯住全国的街边烧烤生意。
此后7年,王庆东又研究起了营销技术,他找到一家很会“讲故事”的广告公司,对品牌进行全方位升级,他还请来吴京代言,把大窑的市井形象拉升到“国货之光”的高度。此刻开始,大窑不再依赖烧烤店,进军各大商超,国民汽水风靡两岸三地,外国人为大窑欢呼。
当某个品牌有了“流量”属性,它在行业里会愈发与众不同。有了“流量”加持、网友声援,两大饮料巨头对大窑也有些“忌惮”。DeepSeek分析显示,经过十年深耕,2024年,大窑以2.42%的市占率排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第三名,第一第二分别是市占率60.28%的可口可乐、市占率29.37%的百事可乐。若只算本土品牌,大窑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汽水之王。
大窑要去港股IPO,很可能就是“国民汽水第一股”。
三
“奇葩”的是,如此强大的中国汽水之王大窑,没做过IPO的梦?
2025年以来,港股异常热闹,登顶全球募资王座。上半年,港股IPO几乎由消费赛道占据主导,蜜雪冰城1.77万亿港元认购刷港股历史,全球资本陷入狂欢,一时间,奶茶、卡牌、盲盒、服装、奶粉、茶叶等消费赛道里的热门公司纷纷登陆或冲刺港股,促成造富热潮。
港股千亿港元、百亿港元估值明星公司满天飞。身为国民汽水扛把子的大窑,一点不心动?
年初,有消息称,“大窑要在2025年下半年港股IPO,筹资5亿美元。”当时,该消息流出,创投圈很兴奋觉得应该是“真的”,在于,跑港股IPO的消费公司太多了。大窑在本土汽水品牌里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地位,皆老大水准,港股大热,它跑去IPO挺正常。
可大窑却否认了IPO计划,“公司以经营发展为主,暂未考虑IPO事项。”这个回复很有意思。有创投圈媒体人表示,“回复的耐人寻味,IPO明明是利于公司经营发展,尤其是需要不断跑马圈地的线下实体行业,可以通过融资扩充市占率。”不过,也有网友分析,“大窑不想去股市圈钱。消费赛道又不是科技行业。”反正说什么的都有,总之,大窑不想IPO。
然而,几个月后,一则更震惊的消息传来,“KKR要买下大窑85%股权,完成收购交易。”该消息传出,创投圈觉得应该是“假的”,在于,“IPO影响发展,卖公司就有利于发展了?”关键,大窑正如日中天。DeepSeek资料库里,“大窑2024年营收预计超50亿元,净利润率保持在10-15%区间,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大窑通过高毛利模式实现盈利,单瓶饮料毛利超3元,终端售价可达5-6元,经销商单瓶利润约1-2元。其餐饮渠道覆盖率超70%,尤其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形成稳固市场布局。”公司盈利稳定,创始人竟不想干了?
难道是,王庆东突然缺钱了?王庆东是不是缺钱真不好说,DeepSeek里查不到王庆东的个人财富值。大窑的估值同样是谜。此外,企查查APP上也未检索到大窑有过任何VC/PE公开融资信息。风靡两岸三地的大窑竟然没拿到过VC/PE的融资,王庆东掌握绝对控制权。
不想IPO,不去融资,大窑还做到汽水之王,王庆东一定具备超高的商业思维和智慧。如果故事此处收尾,他就是“饮料界的任正非”。现实是,王庆东的操作让创投圈大感震惊。他真要把公司卖了,而且卖给美国资本KKR,这番操作着实令人感到“无厘头”。KKR是美国及全球老牌PE、当过全球PE之王和全球“扫货王”,擅长收购经营不善的“优质”资产。
KKR买下“优质”资产再好好包装一下,要吗倒手,要吗以控股股东的身份带领收购公司IPO。当然,KKR能屡屡在全球拿下“优质”资产,除了庞大的资源脉络,还与其擅长高价收购有关,给出创业者“无法拒绝的价格”。只是,这笔交易匪夷所思的是,“大窑为何一定要卖给外资?”或许王庆东看中的是价格。大窑没融资,就拿不到准确且“公认”的估值定价。
IPO能使创始人暴富,却不能一把套现。漫长减持过程,十分考验上市公司的股价及创始人心灵。财富获取的爽感远远不及瞬间暴富的体验。但愿,在KKR手里的大窑有个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