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从化工到算力,博汇股份开启增长新纪元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览富财经网 时间:2025-07-23 10:24:30

近期,备受市场关注的博汇股份(300839.SZ)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子公司无锡极致液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致液冷)的设立,是其尝试勾勒新增长曲线的关键信号。

从化工到算力,这场看似“不务正业”的冒险,实则蕴含着诸多值得行业深思的启示。面对市场竞争,博汇股份敢于自我变革,守正出新,有望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找到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3.9亿采购算力设备,业内大咖予以供应

博汇股份近日公告显示,拟通过极致液冷购买服务器、数据中心机房及配套技术服务、网络设备及服务等,用于开展智能算力服务及相关业务,采购总金额预计不超过3.9亿元。据披露,标的所在地为无锡,交付时间预计为2025年7月,交易对手为杭州鑫蜂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鑫蜂维是中国领先的AI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累计服务了160万+政企组织。作为国内最大的AI算力服务商之一,以及全国领先的数字化建设和运营方,鑫蜂维未来或将结合“东数西算”相关产业特色,助力区域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据市场分析,本次购买资产应该是公司战略布局智能算力服务新业务的重要一步,将有力推动公司在算力服务领域的快速发展。通过本次购买资产,子公司能够加速构建自身的AI算力资源,搭建高效、稳定的算力服务平台,为AI算力相关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司在AI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还将推动公司整体业务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符合公司业务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算力如同农业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是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发动机。当下,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赋能数字经济,算力是AI发展的核心资源,AI产业的快速增长促进算力需求快速增长。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算力产业国产化。

根据IDC与浪潮信息联合发布《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2025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1,037.3 EFLOPS,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2,781.9EFLOPS。2025年中国通用算力规模将达到85.8 EFLOPS,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140.1 EFLOPS。预测显示,2023-2028年期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的五年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到46.2%,通用算力规模预计达到18.8%。

有分析人士认为,从已开展的布局看,博汇股份入局算力领域,以及与业内大咖开展合作,有利于快速拓展客户渠道,构建算力、液冷等生态网络,这种市场渗透方式能快速撬动规模效应。

“化工+算力”,双轮驱动未来可期

博汇股份创建于2005年,主营业务是绿色化工,主要产品有特种油、基础油、白油、燃料油、沥青等系列,广泛应用于储能材料、船舶加注、润滑油加工、橡胶加工等领域。

今年2月,博汇股份披露股权变更公告,公司实控人将变为无锡市惠山区国资办。国资的介入,不仅能够为公司提供资金支持,缓解其短期的资金压力,还能够借助其资源优势,帮助公司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6月,全资子公司极致液冷成立,主要业务方向为提供IDC、AIDC智算中心液冷管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主要产品为GPU算力服务器液冷系统、算力中心机房液冷组件、液冷油、冷却液、液冷机柜(冷板及浸没式)、冷却塔室外冷机等热管理整体系统,以及相应硬件设备、群控软件和项目实施工程及维保服务。

对于跨界液冷领域的动机,公司公告中显示,国家算力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给公司在算力液冷领域提供了发展空间。本次设立子公司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公司业务结构,拓宽公司业务布局充分发挥公司现有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公司各业务之间的优势互补,拓宽公司业务范围与市场领域,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潜力。从商业逻辑上看,公司新从事的液冷行业或与现有产业及产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契合度。

在合作层面,6月份,无锡惠山科创集团董事长张学军、杭州鑫蜂维网络公司董事长史楠、常州瑞曦生物董事长李忠辉、复星全球合伙人、复星创富管理合伙人/联席CEO黄淼、博汇股份董事长金碧华等高层齐聚一堂,探讨在当前产业变革背景下的公司转型升级和发展路径,尤其对于在算力时代下,公司在液冷领域的发展和布局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是公司重要股东代表与公司管理层开展的一场富有建设性的交流会议。

7月1日,极致液冷总经理王国华率核心团队,走访国家重要算力枢纽节点之一的庆阳移动数据中心,聚焦前沿液冷技术开展深度交流。双方围绕移动数据机房面临的现实散热挑战与未来演进方向,就极致液冷所擅长的液冷技术解决方案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庆阳移动数据中心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战略节点,其承载的算力任务与对基础设施的高标准要求不言而喻。双方技术专家在技术理念与核心方向上的高度共识,也打开了未来合作的想象空间。

如此一来,化工+算力双轮驱动未来可期,但最终能否真正实现,策略能否真正奏效,需要企业的持续发力,也需要市场的时间验证,这场变革,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