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卖出50亿瓶的“味动力”,越来越卖不动了。
7月14日,该产品的母公司均瑶健康(605388.SH)披露了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97.29万元-895.93万元,同比减少74.23%-82.82%。
这份成绩单表明,均瑶健康的业绩还在加速下滑。
5年前,这家公司风光上市后,便开始走下坡路,一直深陷“增收不增利”的怪圈,去年还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
这5年里,均瑶健康多次尝试跨界,却屡战屡败,其战略布局被认为是“一团乱麻”。
更令人不解的是,在公司经营困难之际,今年以来,股东和管理层却频频上演“迷幻操作”。
失速的“乳酸菌第一股”
均瑶健康原名均瑶乳业,是国内常温乳酸菌龙头企业,隶属于知名企业均瑶集团。
“均瑶”取自创始人王均瑶的名字。王均瑶是一位传奇人物,1991年,这位温州商人承包了从温州到长沙的包机航线,在中国商界一举成名。
包下飞机当年,王均瑶带着弟弟王均金、王均豪,在上海创立了均瑶集团,成为“均瑶系”资本的核心。
1994年,王均瑶创办温州均瑶乳品公司,推出均瑶牛奶,对标太阳神、娃哈哈相关产品。1997年,张学友口中的一句“因为有爱,健康常在”的广告语,让均瑶牛奶走进千家万户。
2004年,王均瑶因肠癌去世。大哥走后,二哥王均金接替董事长一职,三弟王均豪则担任集团总裁,此后均瑶健康的实控人一直是王均金。
从2004年起,均瑶健康开始砍掉纯牛奶业务,转做乳酸菌这一细分市场。最出圈的单品莫过于“味动力”。根据均瑶健康的内部统计数据,2014年至2021年,旗下的味动力品牌乳酸菌饮料累计销售50亿瓶。
2020年,均瑶健康在上交所完成上市,被称为“常温乳酸菌第一股”。随着均瑶健康上市,均瑶系4家上市企业完成集结,涵盖大健康、航空、金融等多个业务板块。
均瑶健康上市后,国内乳酸菌饮料赛道的竞争愈发激烈。为公司贡献了大部分收入的乳酸菌饮品业绩也开始走“下坡路”。
2020年-2023年,均瑶健康乳酸菌饮品的营业收入分别同比下滑35.16%、2.09%、13.65%、10.88%;销售量分别同比下滑28.37%、2.72%、16.11%、10.99%。2024年,该公司将乳酸菌饮品并入益生菌饮品业务,合并后的营收为5.95亿元,同比下滑2.71%。
均瑶健康的业绩困境在于增收不增利。从2020年到2023年,均瑶健康的营收保持稳步增长,尤其是在2023年,较去年相比营收增幅较大,从9.86亿元增长至16.34亿元,同比增长65.71%。但到了2024年,营收下降至14.58亿元,同比下降10.77%。
▲均瑶健康2020年至2024年总营收趋势图 镁经小组制图
净利润则逐年下滑。从2020年2.89亿元下滑到2023年的0.85亿元,下降了71.59%。2024年甚至由盈转亏,归母净利润亏损2911.64万元,同比下降了150.57%,而扣非净利润亏损5799.79万元,同比下降287.62%。
▲均瑶健康2020年至2024年营业利润趋势图 图源:百度股市通
味动力业绩不佳和亏损的背后,则原因多多。具体来看,均瑶健康的营业总成本在上升,其中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上涨明显。
▲均瑶健康2020年至2024年成本支出 镁经小组制图
从行业整体来看,乳酸菌饮品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马上赢情报站”发布的乳酸菌品类数据显示,乳酸菌饮料类目自2022年至2024年一季度整体呈现均价、份额双双下滑的趋势。
据中国消费网报道,有关专家称,在健康、低糖成为主流消费趋势的背景下,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而乳酸菌饮料很多还是“高糖死菌”,这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下的消费趋势。
均瑶健康也尝试通过线上渠道破局,然而,味动力的线上业务一直没什么起色,线上营销能力也一直欠缺。以淘宝数据为例,“味动力旗舰店”仅有不到三万粉丝,“均瑶健康旗舰店”更是只有惨淡的两千多名粉丝。销量也很惨淡,月销量仅为数千单。
对于味动力的增长失速,均瑶健康早有心理准备,也早早采取了措施,可惜并没有什么效果。
“二次创业”屡战屡败
为了找到第二条增长曲线,均瑶健康董事长王均豪在2020年提出二次创业,随后四处出击,尝试过不同业务,以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2020年,均瑶健康设立上海均瑶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上海均瑶”),并在2021年以2100万元收购湖北三座山饮品有限公司70%股权。
矿泉水业务巨大的市场规模和高利润率,很可能是吸引均瑶健康入局的主要原因。
据欧睿国际数据,在均瑶健康入局的2020年,中国包装饮用水市场销售规模已达到2159亿元。包装饮用水的巨头企业也赚得盆满钵满。以华润饮料为例,2024年其以包装饮用水业务营收达到121.24亿元,贡献了89.7%的营收,且毛利率高达47.3%。
然而,均瑶健康的矿泉水业务发展并不顺利。
财报显示,2021年上海均瑶和湖北均瑶恩赐公司(前身为湖北三座山饮品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为“湖北均瑶恩赐”)分别亏损89万元和333万元;2022年上半年,上海均瑶扭亏为盈,净利润22.65万元,但湖北均瑶恩赐亏损246.67万元。
▲上海均瑶与湖北均瑶恩赐的2022年财务数据 图源:钛媒体
从财报来看,矿泉水业绩一时难以成为第二增长曲线,这或许与产品质量有关。企查查信息显示,2020年11月,均瑶恩赐曾因为生产、销售不符合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而被英山县市场监管部门罚款3万元。
2022年12月,均瑶健康的饮用水再次因食安问题被各大媒体曝光。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公告显示,湖北均瑶恩赐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生产的“岩心水润”2批次饮用天然矿泉水(518ml/瓶)、饮用天然矿泉水(350ml/瓶),各检出溴酸盐0.018mg/L、0.017mg/L,不符合食安标准。
均瑶的饮用水还没开始红,就已经负面信息不断。2024年,均瑶健康在财报中并没有单独列出饮用水业务的营收数据,估计是数据不太乐观。
矿泉水业务发展碰壁,均瑶健康的益生菌业务又如何呢?
2020年,均瑶健康找到了精通食品科学的江南大学进行合作,自主开发专利菌种并布局功能性益生菌产品。2021年,均瑶健康推出了益生菌产品,如味动力“青幽爽”、“畅饮爽”益生菌乳酸菌饮品和黑巧益生菌产品。
2022年,均瑶健康重整老牌益生菌原料生产企业润盈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将润盈的技术搬过来用。润盈生物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第一批益生菌原料生产企业,具备益生菌生产技术和专利储备。
虽说看上去很有搞头,但均瑶健康实在卖不动益生菌。
以淘宝数据为例,仅有2526名粉丝的均瑶健康旗舰店共售有17款益生菌产品,销量最高的产品是“纤美闪溶益生菌”,但销量也仅有4000+。而同类别的仁和益生菌冻干粉销量超百万,乐力益生菌销量超30万。
2021年,均瑶健康益生菌业务营收仅有3543万元,2024年,该业务营收增长到了1.97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从3.88%增长到了13.48%。不过,益生菌业务也难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除了饮用水和益生菌外,均瑶健康也在其他领域小打小闹过。
2021年4月,均瑶健康推出常温奶酪,以低钠、益生菌打造与竞品的差异化,并与知名IP“功夫熊猫”深度绑定。
2022年初,均瑶健康与贵州圣窖酒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圣窖酒业)合作,推出益生菌健康酒。不过,这次合作只维持了半年,均瑶健康便宣告终止合作,还要求圣窖酒业退还超亿元预付款,双方也因此反目。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曾指出问题所在:均瑶健康战略层面的“蜻蜓点水”,造成了公司业务面上的松散,而其试图涉及的行业都已相对成熟,如果不能实现与现有赛道头部企业的差异化竞争,均瑶健康的战略布局将仍是“一团乱麻”。
董监高忙着分红套现
主业下滑、二次创业接连碰壁之际,均瑶健康董事会以及管理层的一些操作,着实令人有些看不懂。
今年5月26日至6月10日,在业绩亏损,以及收到证监会警示函的情况下,均瑶健康股价离奇暴涨了82.14%。
在股价飙升之际,均瑶健康多位高管悄悄减持。
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股价暴涨期间,5位董监高共发生了10次减持。其中,监事何艳秋两周内减持了三次;减持金额最大的是公司董事朱晓明,以当天的交易平均价测算,其减持的股份对应金额近143万元。据统计,上述5位董监高合计套现约354万元。
另一个颇具争议的操作是,均瑶健康在去年亏损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大手笔分红,金额比前两年盈利时期更高。
今年6月,均瑶健康实施了“10派0.8元”的分红方案,合计派发现金红利4687万元,更是近三年来分红最多的一次。包括王均金、王均豪在内的王氏家族有着接近七成的股权,这次分红大概有三千多万元都流入了王家的口袋。
▲均瑶健康的股权架构,图片来自企查查
值得注意的是,均瑶健康的前三大股东上海均瑶集团、王均金、王均豪都质押了一部分均瑶健康股权,显然是缺钱了。
分红本无可厚非,但在业绩亏损、主业承压的背景下依然“慷慨解囊”,难免令人质疑其资金使用的优先级是否偏离了经营本质。
投资者网认为,此次大笔分红加剧了财务压力,令人费解。财通社结合均瑶健康下滑的业绩和大笔分红的反常,并不看好均瑶健康。
除了套现和分红,高管们的薪酬结构也引发争议。
2024年,均瑶健康副总经理雷洪泽薪酬为323.56万元,董事长王均豪薪酬312.66万元,副总经理罗喜悦薪酬211.15万元,总经理俞巍199.35,分别位列董监高薪酬前四。2022年至2024年,董监高的薪酬总额从1441.35万元增加到1692.73万元,增幅17.44%。
在公司业绩低迷的时候,股东“吸血”,高管“变现”,市场难免对均瑶健康的公司治理结构、长期发展信心产生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