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1日,比亚迪位于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市的新能源汽车工厂首车下线仪式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国车企“出海”进程迎来里程碑式突破。这座总投资71亿人民币的工厂,不仅在福特撤离的旧址上重建拉美最大电动车制造中心,更以65%的本地化率和2万个直接与间接就业岗位的承诺,诠释着中国智造从“产品输出”到“生态共建”的全球进阶逻辑。
比亚迪位于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市的新能源汽车工厂
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突破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增速高达75.2%。比亚迪巴西工厂的投产,恰是这一增长趋势的生动注脚:其首车下线的“海豚MINI”(中国市场称“海鸥”),不仅是拉美首款本土组装的中国品牌电动车,更通过兼容本地三种充电标准、加长后排空间等定制化设计,精准契合巴西家庭出行需求。这种“技术适配+文化共情”的策略,使比亚迪在巴西市场的销量从2022年的260辆飙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2万辆,跃居当地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市场结构深度调整:新能源与区域分化重塑出海版图
上半年出口数据呈现显著结构性特征:传统燃油车出口同比下降7.5%,而新能源汽车占出口总量的34.4%,成为绝对增长引擎。比亚迪以47万辆出口量、130%增速跃居第二,其插混车型在东南亚市占率突破30%,纯电车型在欧洲订单量同比激增235%。奇瑞以55万辆出口量保持领先,但正加速向「智造出海」转型,其巴西工厂本地化率已达65%,规避30%关税的同时,带动当地就业超2000人。
市场分布呈现“双轮驱动”特征:中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贡献62%增量,墨西哥以13.86万辆成为一季度最大出口目的地;欧洲市场通过本地化策略实现逆势增长,比亚迪匈牙利工厂将于年底投产,生产12款新能源车型覆盖欧盟需求。这种“新兴市场规模扩张+成熟市场技术渗透”的组合,正在改写全球汽车贸易格局。
战略升级:从贸易出海到“技术+生态”全链条输出
面对欧盟30.7%的综合关税(如宝马被加征30.7%,比亚迪17%),中国车企创新突围路径:小鹏与麦格纳合作在奥地利采用SKD模式生产,零部件关税降至10%以下;奇瑞通过西班牙工厂复兴本土品牌Ebro,实现“技术授权+本地化制造”的深度绑定。这种“柔性供应链”策略,使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合规成本降低40%以上。
巴西比亚迪首车海鸥下线
技术输出成为新竞争维度。比亚迪固态电池装车测试,理论续航达1875公里,其巴西工厂不仅生产整车,更带动当地电池模组产能提升至1.8万套/年;上汽大通EV30凭借Euro NCAP五星安全认证,成为DHL欧洲物流网络最大供应商,其铝车身技术专利被纳入欧盟减排标准。这种“技术标准反向输出”正在打破传统汽车强国的技术垄断。
体系重构:金融赋能与本地化生态构建
政策与金融创新为出海提供强力支撑。湖北省通过“政企银协同”模式,为东风汽车提供跨境融资、海外工程采购等全链条服务,1-5月自主品牌出口增长30%;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建议设立境外汽车金融公司,探索跨行业融资联盟,预计到2030年零部件出口将达1200亿美元。这种“政策-金融-产业”联动机制,正在构建新型出海生态。
本地化运营从“生产落地”向“文化融入”升级。小鹏在欧洲采用“直营+代理+总代理”混合模式,根据不同国家消费习惯定制服务,其4万欧元以上车型销量已居中国品牌首位;蔚来在中东与CYVN成立合资公司,联合研发专属车型,并将换电网络与当地能源基建深度融合。这种“技术适配+文化共情”的策略,使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溢价能力提升15%-20%。
挑战与未来:从“合规生存”到“规则制定”
当前出海仍面临多重挑战:欧盟碳关税(CBAM)要求供应链提供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数据,部分车企因合规成本增加暂缓欧洲布局;东南亚市场虽需求旺盛,但印尼等国要求2027年前实现本地化生产比例超50%。对此,行业正形成“三轨并行”解决方案:技术层面,比亚迪固态电池计划2028年量产,突破续航与安全瓶颈;产业层面,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设100GWh电池工厂,构建欧洲本土化供应链;规则层面,中国车企联合发起《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倡议》,推动充电接口、数据交互等标准国际化。
展望下半年,中国汽车出口有望冲刺700万辆目标,而更深远的变革在于:当比亚迪巴西工厂生产的电动车开始反向出口欧洲,当小鹏的智能驾驶技术推动欧盟法规修订,中国车企正在从“全球市场参与者”向“产业规则制定者”蜕变。这种蜕变不仅关乎销量数字,更预示着中国汽车产业将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核心的位置。
封面新闻记者 李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