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如今已经在车市中占据半壁江山。而市场从早期的狂飙突进逐渐进入成熟期,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迁。
与此同时,头部企业市场集中度高,行业进入残酷的洗牌期,早已不是“敢下场就能分羹”的蓝海。过去几年,每年都有新能源汽车品牌退出赛道,即便是存活者,也多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而头部企业凭借规模效应持续筑高壁垒,留给后来者的生存空间不断收窄。
然而在这样白热化的竞争环境中,今年上半年,一汽集团旗下的传统自主品牌一汽奔腾却交出了一份颇具含金量的答卷:整车销量8.8万辆,同比增长43%,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速;其中新能源产品销量达到7.3万辆,同比激增近3倍,新能源渗透率突破83%;6月纯电车型交付量更是达到1.68万辆,首次进入纯电车型销量前十榜单。
这一成绩并非来自补贴驱动的短期放量,而是转型体系能力释放的结果。一汽奔腾是一汽集团旗下子公司,这家积淀70年的国企,用一年多时间走完了多数同行三五年的转型路,其突围逻辑背后,藏着新能源下半场竞争的核心密码。
机制创新与资本驱动并行,重塑国企转型新范式
传统车企在转型过程中往往面临治理结构僵化、决策链条冗长的问题,因此容易被贴上“慢半拍”的标签。一汽奔腾实现逆势增长,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而从燃油车时代的老玩家转型新能源,一汽奔腾快速进入纯电销量前十背后是一场“刮骨疗毒”式的机制革新。
2023年,一汽奔腾实施增资引战,引入江苏悦达汽车集团投资1.6632亿元,一汽股份及一汽股权投资(天津)有限公司共同增资50亿元。该轮增资后,一汽集团持股比例超过98%,悦达集团持股比例为1.9741%。这是一汽奔腾公司自成立以来,首次引入外部投资者,补充了新能源转型的资金弹药,助力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市场推广。随后,一汽奔腾在治理结构上也进行了调整,完成了由“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向“一汽奔腾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工商变更,资本机制逐步完善,企业运行效率与资源配置能力显著提升,在决策机制上实现了“去行政化”。在中国一汽的全力支持下,一汽奔腾积极开展股份制改革与增资引战,通过引入不同行业背景和资源优势的股东,实现资源整合和战略同步,为新能源转型带来多元的资源和支持。
一汽奔腾开启转型后销量呈现大幅上涨趋势,今年上半年的爆发式增长,正是机制激活后的必然结果。2023年一汽奔腾全年累计销售突破12万辆,同比增长为59.4%;2024年销量突破15万辆,创十年最佳纪录。今年上半年,一汽奔腾销量再次大幅增长逼近9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贡献了主要力量。
在新能源战略上,这一改革缩短了产品开发和市场决策周期,使得企业能够更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从行业角度看,这种“混改+机制优化”的模式为其他国企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治理改革不是“可选项”,而是新能源转型能否落地的前置条件。
聚焦细分需求、以爆款撬动市场,破解“增收不增利”怪圈
在新势力扎堆概念营销、外资品牌押注高端市场的当下,新能源市场的普遍问题是同质化严重和价格战频繁,许多品牌陷入“增收不增利”。一汽奔腾选择了一条更为务实的差异化路径:聚焦家庭用户的核心痛点——空间、品质与安全。这一策略既贴合女性用户对“小巧灵活+时尚安全”的出行需求,也满足下沉市场用户对“高性价比+大空间”的实用诉求,通过在用户最关注的场景中精准布局,实现了逆势突围。
转型后推出的首款新能源车型——奔腾小马,凭借“六好”优势和“三领先、三第一”的差异化卖点,在上市首年交付就突破10万辆,成为微型纯电市场的现象级车型。2024年,一汽奔腾进一步推出悦意产品序列,计划两年内投放6款车型,构建覆盖A0级至B级的新能源产品矩阵,其中悦意03主打“7万级大空间纯电SUV”,悦意07切入主流家用混动市场,悦意08承担品牌上探任务。
数据显示,悦意03与悦意07上市三个月累计交付量突破1.6万辆,显现出强劲的市场接受度。业内观察人士认为,在新能源下半场,精准洞察用户场景、打造爆款产品,比单纯堆砌技术参数更能带来市场规模和利润空间,这是奔腾得以迅速放量的重要原因。
技术平权战略:从“技术围墙”到“技术共享”,构建全域竞争力
新能源竞争正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综合体验竞争。一汽奔腾通过“越影平台、逐日动力、如意座舱”等技术集群,将造车底层能力系统化,并将关键技术平权到不同价位车型,而非局限在高端产品。
以装甲电池为例,其通过了超国标安全测试,在电池热扩散与防撞防护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标准。这一技术在悦意03、07两款主力车型上均有搭载,解决了新能源用户最关心的电池安全问题。越影平台则在空间利用、能耗表现和底盘安全等维度进行整体优化,使得用户在不同价格区间都能获得均衡体验。
这种技术“平权化”策略,在新能源消费逐步由尝鲜型向理性大众型转变的趋势下具有显著竞争力。与此同时,与宁德时代、华为等头部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奔腾在电驱、电池和智能座舱领域的技术完整性。
从“售后服务”到“生活方式运营”,用生态思维培育用户黏性
新能源用户群体年轻化、社群化特征明显,品牌体验已不仅仅是车辆本身。一汽奔腾推出的“Joy Pai”用户服务品牌,将传统售后服务拓展到用户的日常生活,围绕社交、休闲、生活方式构建生态运营。
具体来说,Joy Pai包含Joy Zone(共聊场)、Joy Time(共玩局)和Joy Life(共生圈),以社区运营的思路与用户建立长期情感链接。业内认为,这种生态化运营有助于提高用户黏性,增强二手残值和复购率,在产品同质化的背景下为品牌建立差异化护城河。
示范效应:国企深度混改如何催化行业多元平衡
一汽奔腾的上半年表现,标志着新能源竞争已进入新阶段:传统国企完全可能通过治理创新、产品聚焦、技术平权和用户生态形成系统性竞争力。
它打破了“国企转型必慢半拍”的固有认知,为行业提供了实践经验:在竞争趋同的新能源市场,唯有突破组织惰性、精准定位市场需求并形成生态化运营,才能在红海中获得结构性增量空间。
随着更多国企积极推进混改并探索新能源转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将从早期的新势力与少数头部企业主导,逐渐向更加多元和平衡的方向发展。
一汽奔腾跻身新能源主流阵营的意义,不止在于一份销量成绩单,而在于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国企转型样本。新能源市场的下半场已从规模扩张转向体系能力比拼,谁能在机制创新、产品策略、技术平权和用户运营四个维度形成闭环,谁就能在存量竞争中脱颖而出。
从这一点来看,一汽奔腾的经验不仅属于一家企业,也预示着行业“常态化转型”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