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国家发改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针对“内卷式”竞争祭出制度利剑——不仅将低价倾销的规制范围从商品扩展至服务,更首次明确禁止利用数据算法实施不正当价格行为。这一修法举措,为破解当前外卖平台“零元购”等恶性竞争困局提供了法治解决方案。
这种制度层面的针对性调整,恰是对当下市场乱象的直接回应——近期愈演愈烈的外卖平台补贴战,堪称“内卷式”竞争的鲜活样本。上海市场监管部门近期的约谈与平台后续整改措施,进一步揭开了这场流量狂欢背后的多重危机:当消费者为“零元奶茶”欢呼时,部分商家被迫承担60%以上的补贴成本,平台则陷入“补贴越多、亏损越大”的恶性循环。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竞争模式,本质是资本对市场主导权的非理性争夺。
外卖平台的补贴困局并非孤例,这种以价格为武器的破坏性竞争,早已在中国商业史中反复上演。从共享单车到直播电商,从价格鏖战到直播间破价,为倾轧对手的价格战屡见不鲜。2024年,京东七鲜曾以“击穿价”策略将山姆会员店128元/盒的榴莲千层蛋糕降至68元;同样因这款蛋糕,阿里旗下盒马生鲜以“移山价”叫板山姆会员店,两家连续降价角逐,最终陷入“谁先停手谁吃亏”的困局。
面对这类愈演愈烈的恶性价格战,此次修法直指核心痛点,为治理“内卷式”竞争提供了制度抓手:首先精准界定不正当价格行为,将“强制其他经营者低于成本价倾销”“利用数据算法实施价格歧视”等新型竞争手段纳入规制范围,有效填补法律空白;同时细化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范围,尤其将平台经济、数字经济中的新型价格违法行为纳入明确禁止范围,为打击大数据杀熟、平台强制“二选一”、算法操控价格、不合理收费等提供直接法律依据。
对于不正当价格竞争,制度完善只是第一步,法律的生命力终究在于实施。对部分外卖平台的约谈与整改要求,已释放“强监管”的明确信号。但要彻底扭转行业生态,还需多方协同:企业和平台应回归服务本质,而非一味压价;行业层面,相关协会可建立“合理利润预警机制”,当某一品类利润率低于临界点时启动价格协商,及时预防恶性竞争。
商业竞争本应多维度展开,不能只体现在冷冰冰的价格数字上。价格法的修订,既是对市场秩序的重塑,也是对商业文明的回归。当“零元购”的泡沫退去,我们期待看到商家专注品质提升、平台深耕服务创新、消费者乐享公平交易的良性互动新图景。
原标题:《微言| 终结“内卷”!价格法修订直击恶性竞争核心》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作者:文汇报 王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