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零跑挑战小鹏MONA,打响科技战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孙雅 易车 时间:2025-07-25 14:09:48

作者 | 柴旭晨

编辑 | 周智宇

在以“半价理想”标签成功打入家庭SUV市场后,零跑此次将目标瞄准了小鹏MONA所在的十万级智能轿车市场。

7月24日,零跑B系列首款轿车B01正式亮相,起售价直降至8.98万元,激光雷达版本的起售价也仅为11.38万元。业内普遍认为,这款新轿车有望推动零跑月交付量突破5万辆大关。

B01的推出恰逢其时,零跑看到了十万级车市的机遇,这背后反映了当前汽车市场消费结构的微妙变化。

当前,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汽车消费变得更加务实。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过去两年中,30万元以上车型的销量出现了负增长;而今年前5个月,10万元以下车型的销量增长了51%。雷达证券预测,今年10万元以下车型的销量有望突破600万辆,占乘用车总销量的比重将超过25%。

因此,各大车企纷纷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加入这一市场的竞争。除了小鹏MONA主打智能驾驶外,近期比亚迪海豹06DM-i旅行版将新能源旅行车的价格下探至10万元级别;即将上市的银河A7,其起售价预计也将低于10万元。

B01杀入十万级市场的首张王牌,是狙击了当下年轻人“我全都要”的消费心理。

零跑内部人士表示,B01卡位红海中的蓝海市场——10万元级新能源轿车领域。过去,这一价格区间的轿车市场,多被主打性价比的网约车、传统家用插混以及牺牲了空间体验的两厢车所占据。

以往新能源轿车市场,Model3曾以先锋姿态刷新了人们对智能电动轿车的认知,把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和整车智能化带入大众视野,但那种体验,过去往往只能在二三十万的车上才能拥有。

因此,A级轿车市场需要一款主流轿车。去年上市的小鹏MONA M03便赌对了这一趋势,很快成为了小鹏的救命稻草,月销量长期保持在万辆以上。

这一次,零跑准备用“半价Model3”的名头,满足用户既要续航、又要驾控、又要智能、又要空间、又要好看高颜值、还要全维安全的要求,抢占十万级家轿赛道。

首先,B01 的设计是零跑从未树立过的标签。该车型采用了一条无拐点的侧面曲线,贯穿整个车身的视觉中心;内饰方面,借鉴了宜家洞洞板的设计理念,巧妙地留白;外观上,零跑与知名色彩研发机构 Pantone 合作,推出了全新的摩根粉车身颜色。

另一方面,现有十万级车型在智能化方面的不足,为B01提供了后发制人的机会。根据易车研究院的数据,目前10万元以下车型的智能座舱渗透率仅为51%,显著低于整体乘用车市场的76%;在智能驾驶和主动安全方面,10万元以下市场的AEB功能渗透率仅为10.7%。

B01在配置上可谓极致堆料,采用了高通SA8295P旗舰级座舱芯片和双AI语音大模型,搭配零跑OS4.0Plus交互系统,支持多模态识别和AI语音助手。在智能驾驶方面,配备了激光雷达和高通8650芯片,成功将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引入10万元级别的市场。

此外,零跑在驾驶控制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与Stellantis的合作也使其车型在底盘调校上具备了竞争优势。B01的底盘采用了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的悬架结构,并由中欧团队联合调校。

根据零跑的描述,B01具备“意大利风格的精准转向、法系车般的灵活底盘以及美式豪华的滤震表现”。这表明,B01旨在吸引追求速度感的年轻用户群体。

B01已初步展现出爆款潜力。小鹏MONA M03的月销量约为1.4万辆,而比亚迪秦 L EV的月销量也接近1万辆,B01具备与这些车型竞争的实力。

尽管B01展现出了极大的诚意,但业内仍担忧其激进的定价策略可能对零跑的利润产生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汽车制造商若想在10万元以下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在产品力和性价比等方面持续提升。要在如此竞争激烈的低端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并非易事,有终端销售人员直言,“10万元以下的车型,汽车制造商已几乎无利可图”。

这正是零跑全域自研的优势。零跑高级副总裁曹力表示:“我们充分考虑了竞争对手的情况,零跑全域自研的整合优势在同级别市场中无出其右。”董事长朱江明更是明确表示:“零跑不仅能做到不亏本,毛利率还将稳步提升。”

这意味着,只有具备完善体系化能力的大型企业才有机会在此领域取得成功,最终占据一席之地。

显然,零跑这匹行业黑马仍在策马扬鞭,但其雄心并不止于此。

“我们要确保今年实现50万辆的销量。这是一个初步目标,未来我们的愿景是成为一家世界级的电动车企业,实现400万辆的年销量是我们的长远目标。”朱江明表示,“100万辆的年销量是必须达成的,这是企业的生存底线,否则我们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如果仅能达到五六十万辆,我们仍将在竞争中处于挣扎的边缘。”

年销量达到400万辆,已经足以与比亚迪、通用等巨头并驾齐驱。零跑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朱江明的策略是使每一款车型都能成为行业常青树,持续保持热销态势。另一方面,零跑的A、B、C、D系列车型计划于明年全面推出,或许一个真正的行业颠覆者正在悄然崛起。

以下是与零跑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朱江明、高级副总裁曹力、副总裁周颖的对话实录:

问:B01在十万级轿车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核心是什么?

曹力:轿车的制造难度颇高,尤其是新能源轿车。若品质不佳,很容易沦为网约车;若品质优良,成本控制又会变得困难。10万元左右的轿车尤其考验汽车制造商的实力。B01的最大亮点在于其无明显短板,这也是我们首次在发布会上直接强调其操控性能。B01在四个方面均超越了人们对10万元新能源轿车的期望。

朱江明:我亲自驾驶了一个多月,B01的精致程度足以与合资车相媲美。目前燃油车的销量逐渐减少,但轿车市场依然活跃,凯美瑞作为轿车中的经典之作,依然备受青睐。B01不仅在空间上远超卡罗拉,其车身长度虽属A+级,但内部空间已完全达到B级车的标准。

问:公司对B01的销售预期是怎样的?

朱江明:销售预期当然是越高越好,但零跑的产品特点在于逐渐升温。以去年的C10为例,上市首月销量为4000台,从3月份发布开始,销量逐步增长,到年底已达到5000至7000台,通过口碑效应逐渐吸引了更多消费者。零跑的每一款车型都遵循这一节奏,虽然初期增长较慢,但销量会稳步提升。我们的B10也将沿袭这一路径。

问:零跑在A级市场中是市场格局的改写者,但未来是否会转向网约车市场?

朱江明:零跑不会涉足网约车市场,我们致力于打造适合家庭的主流产品,因为我们的产品更符合家庭的需求。

问:零跑如何应对竞争对手的价格压力?

曹力:我们全面考虑了竞争对手的情况。B01的定价原则不仅参考了市场定价,更注重成本对价格的影响。凭借全域自研的整合优势,零跑在同级别市场中具备最强的竞争力。我们相信,在确保不亏损的前提下,零跑将展现出超强的竞争力。

朱江明:零跑不仅做到不亏本,还将确保毛利率稳步提升。

问:零跑在下一阶段的规划中,特别是在全球化和高端化方面,有何具体目标?

朱江明:我们目前的目标是确保今年实现50万辆的销量。这是一个初步目标。我们的长远愿景是成为一家世界级的电动汽车企业,最终实现年销量400万辆的大目标。

零跑汽车一贯秉持脚踏实地、稳步前行的风格。今天,我们将在慕尼黑车展上推出B系列的第二款车型B01,这也是今年推出的第三款新车。明年,零跑将推出五到六款新车型,涵盖A系列和D系列的旗舰车型。这些新车型将搭载一些前所未有的先进技术,代表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彰显了零跑汽车的创新实力和未来愿景。

问:零跑之前提到要在三年内实现大爆发,能否透露具体规划?目前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朱江明:首先,我认为100万的目标是必须实现的,这是生存的底线,否则我们将举步维艰。如果仅达到五六十万,我们仍然处于挣扎的边缘。

我们致力于使零跑的每一款车型都能取得良好的销售成绩。去年,我们推出了C10和C16,今年进行了改款,销量保持稳定。C10的销量已突破14,000至15,000辆,充分证明了零跑的每一款产品都能持续热销,如同凯美瑞和卡罗拉一样,成为市场上的常青树。

我们致力于将每一款车型打造为经典,并全面覆盖各个系列,包括10万元以下的车型以及D系列的高端产品,代表零跑品牌最豪华的车型。我们力求每个系列都能取得成功,相信零跑定能实现最终的目标。

我们首先推出C系列,随后是B系列,接着是D系列和A系列。销量方面,C系列的销量在12万至18万辆之间,这是中国车市中销量占比最大的系列。其次是B系列,销量在10万至13万辆之间,位居第二。之后是豪华车和小型车。因此,我们的产品推出顺序也是按照销量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的。

选择15万元的价格区间,相对来说不像豪华车那样具有挑战性,同时也能够体现一定的品牌和技术实力。如果从A开始逐步向上发展,难度会更大。因此,选择C是零跑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问:零跑未来的外拓计划是什么?

朱江明:今年上半年,零跑汽车的出口量显著增长,有望实现全年超过5万辆的出口目标。去年,零跑汽车的出口量为1.3万辆。我们期待随着本地化制造的推进,零跑汽车在海外,尤其是欧洲市场的销量将有显著提升。

问:零跑曾被誉为“半价理想”,未来是否会推出更高端的车型,进军30万至50万的价格区间?

朱江明:B01被誉为半价的Model 3,后者售价约为23万元,而我们仅需12万元左右。关于电动车是否能够售价达到40万、50万甚至60万元,我认为这非常困难。目前,整个行业正沿着价格下降的趋势发展,这是因为电动车本质上是电子产品。

问:零跑如何展望增程技术和电动汽车未来的发展前景?

朱江明:我认为,增程技术在未来将逐渐减少,主要以纯电动汽车为主。增程技术类似于充电宝,更适合15万元以上的高端产品。而在15万元以下的市场,由于成本结构的限制,增程技术将难以推广。

目前,电芯成本已降至每瓦时三毛的水平。随着充电设施的不断完善,800伏高压技术的普及,以及充电速度的显著提升,这些趋势预示着纯电动汽车的比例将不断增加。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