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碳讨|新能源“反内卷”显效:硅料碳酸锂齐涨,车企叫停价格战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瑾瑜 贝壳财经 时间:2025-07-25 16:24:21

在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上,“反内卷”政策正成为重塑行业生态的重要力量。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此前,整治内卷式竞争成为全国两会的热点议题,并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着中央层面持续强化对低价无序竞争的整治,光伏、锂电和新能源车三大领域已初步显现盈利修复迹象。

近期,碳酸锂市场持续回暖,价格重返7万元/吨。A股市场多只锂矿概念股陆续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普遍预喜,天齐锂业、威领股份实现扭亏为盈;新能源汽车方面已有车企紧急“叫停”价格战启用新购车政策。

新能源领域“反内卷”已初见成效,下一步怎么走?

回顾困局:内卷式竞争的代价与危机

中国新能源产业在过去几年的狂飙突进中,逐渐陷入了“内卷式竞争”的泥潭。这种以价格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恶性竞争,不仅侵蚀了企业利润空间,更严重威胁着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在光伏领域,根据PV infolink数据,2023年硅料价格大幅下滑超70%,并传导至硅片、电池片、组件等环节,导致整个光伏行业的利润大幅下降。2024年前三季度,121家上市光伏企业中,有39家净利润亏损,行业整体陷入盈利低谷,价格战导致企业普遍“增收不增利”。

锂电行业同样面临严峻挑战。随着产能快速扩张,行业供需关系失衡,各环节单位盈利跌至历史底部。2024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价格低于4万元/吨,部分低端产品下探至3万元/吨,加工费和价格均触底。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已从2020年的140Wh/kg提升至2025年的165Wh/kg,但价格却下降了40%,导致企业陷入“技术升级但利润下滑”的怪圈。

新能源车市场虽然保持高速增长,乘联会预测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维持在1573万台的水平,同比大幅增长29%。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利润率水平从2017年的7.8%,一路降至2023年的5.0%;2024年前11个月的利润率水平进一步降至4.4%。价格战导致车企普遍采取“以价换量”策略。

政策发力:反内卷组合拳初见成效

行业困局已引起中央高度关注。自2024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层面打出了一套强有力的"反内卷"政策组合拳,从宏观指引到具体部署层层推进,目前已初步显现积极效果。

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拉开了政策干预的序幕;202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作为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反内卷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2025年,政策落地节奏明显加快,2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部分企业公平竞争座谈会;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5月19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整治"内卷式"竞争十项措施;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要求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这一系列政策信号表明,国家层面已着手系统解决新能源行业的恶性竞争问题,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在光伏领域,反内卷政策主要聚焦两个方向:整治低于成本价恶性竞争以及推动产能整合与行业自律。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最新周报,多晶硅n型复投料成交价格区间为4.0万元-4.9万元/吨,成交均价为4.17万元/吨,周环比上涨12.4%。n型颗粒硅成交价格区间为4.0万元-4.5万元/吨,成交均价为4.10万元/吨,周环比上涨15.2%。更为关键的是,政策推动行业从单纯价格竞争转向技术差异化竞争,光伏行业正逐步形成“技术代差决胜负”的新竞争格局。

锂电行业的反内卷路径更为多元,包括提升技术标准、限制产能无序扩张、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等多管齐下。锂电企业已经主动收缩规模较小、竞争力较低的产能;工信部《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规定企业磷酸铁锂单体能量密度≥165 Wh/kg,三元单体≥230 Wh/kg,企业申报上一年实际产量不得低于同年实际产能的50%,且研发占比不低于3%。这些措施有效加速了落后产能出清,为行业盈利修复创造条件。据中信建投测算,预计2025年锂电全球需求增长22%,有效扭转三年来过剩的供需形势。

新能源车市场的政策干预则更加注重引导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5月3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出紧急倡议,支持企业通过正常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坚决反对无底线的“价格战”。紧接着在6月3日,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接力发布倡议,呼吁全行业抵制“内卷式”竞争。众多车企高管纷纷表态反对“价格战”,并且一汽、东风、广汽、赛力斯等17家重点车企作出“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的公开承诺,稳定产业链的资金流动。7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直指当前行业非理性竞争现象,并果断部署系列“远近结合、综合施策”的治理方案。此次部署的组合拳,传递出国家层面构建更稳定、可预期竞争规则的决心,无序“价格战”问题将得到有效管控,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秩序将逐步走向良性化。

未来路径:从价格厮杀到价值创造

随着反内卷政策初见成效,中国新能源产业正站在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下一步发展路径需要围绕技术创新、市场机制、产业链协同和全球化布局四个维度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真正实现从“价格厮杀”"到“价值创造”的质变。

针对光伏、锂电行业短期供需错配的情况,加速供给侧改革、推动产能出清被认为是最直接的方案。以光伏行业为例,国内头部光伏玻璃企业宣布7月起集体减产30%,以缓解行业“内卷式”竞争。新能源车行业则需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场景化创新,通过智能驾驶、车网互动(V2G)、个性化定制等增值服务提升产品溢价能力。

另外,光伏行业需推动招标规则从“唯低价论”转向“技术+服务”综合评分体系,建立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锂电领域应完善回收利用体系,通过“谁生产谁回收”的责任制提升资源循环效率,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新能源车市场则需加快从购置补贴向使用端激励转变,通过路权、充电优惠等长效机制培育健康市场需求。

全球化战略升级也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开辟新空间。企业应加快出海与全球化布局,应对全球贸易壁垒与开拓海外市场。一方面,新能源企业优化全球生产与销售布局。中国新能源产业逐步从全球出口向全球制造转变,同时欧美等地区相继出台政策鼓励新能源产业在当地投资建厂,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新能源企业海外投资与建设产能。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企业将加快“一带一路”地区与海外新兴市场开拓,分散市场风险与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更多关注东南亚、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国内新能源企业需要探索走出去新模式,从传统的出口模式向全球化经营转变,通过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技术授权、与国外厂商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等多种方式,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出海,实现本地制造与开拓全球市场。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