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一眼假”的汽车失控谣言为何大行其道?|有点逸思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第一财经资讯 时间:2025-07-25 22:18:00

7月24日,“比亚迪失控”冲上热搜。起因是一辆比亚迪汉网约车在四川成都天府机场附近一大型地面停车场内绕行数十圈,不论是路人喊停还是警方、消防车到场指挥,都没有停车。

于是舆论骤起,比亚迪汉疑似失控的消息很快传遍网络。一时间,“刹车失灵”“汽车失控”有如魔咒般再次萦绕公众心中,消费者对电车的恐惧再次被唤醒。

直到当日晚间,四川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连夜发布警情通报,确认所谓的“汽车失控”是因为驾驶员蒋某长时间联系不上到蓉客人,情绪急躁,于是驾车在停车场内绕行,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

被推上热搜的比亚迪也很快澄清称,上述车辆刹车系统功能正常,事件与车辆本身无关。

反思整个事件,从网上流传的众多视频来看,上述比亚迪汉车辆在过弯时刹车灯亮起,并可见明显减速,直行路段车辆才开始加速,并如此循环往复,这种种迹象都表明车辆当时并不处于“失控”状态。这种“一眼假”的“汽车失控”消息为什么能牵动群体情绪?为什么有关编造的“失控车辆通过远程遥控/电量耗尽才停下”的信息能够大行其道?甚至,为什么有网友在官方警情通报后仍认为这是一种公关手段?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汽车失控”在经过情绪感染、媒体放大、符号化加工后,已经成为了一种群体性应激的“压力源”或者“刺激源”。

群体性应激是指特定社群在共同压力源刺激下,出现高度同步的非理性情绪反应与行为模式。近几年来,只要涉及非正常行驶车辆,公众往往就会立刻给其打上“失控”的烙印,并在社交渠道上形成裂变式传播,这也是群体性应激触发的表现形式。

公众谈“汽车失控”色变是源于特斯拉。早在2014年,特斯拉第一次进入国内市场,就曾有南京一辆特斯拉Model S失控冲入室内的报道,后来随着特斯拉两款走量车型Model 3和Model Y的相继交付,“特斯拉失控”事故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7月和8月两个月内就连续发生了至少5起这样的事故。2021年2月,特斯拉一次疑似“刹车失灵”的事故还引发了轰动全国的“特斯拉车主车顶维权案”。2022年11月,一则“潮州一特斯拉失控致2死3伤”的新闻更是将公众对“汽车失控”的恐惧推向一个新高潮。

一个个网上流传的惊悚的交通事故视频,一次次“突然加速”“刹车失灵”字眼的出现,都在不断加深公众对“汽车失控”的原始恐惧,并让“汽车失控”固化成了一种群体性应激的“敏感源”。

虽然在面对“失控”指控时,特斯拉多次声明是车主误操作,而且在已有结果的法律判罚案例来看,特斯拉均没有败诉,但这并没有彻底消除市场担忧。

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公众对汽车行业新能源化、智能化过快迭代,从而对其失去掌控引发的焦虑和不安。汽车作为一个和人身安全紧密相关的出行工具,更是无限放大了这种恐惧。

比如在汽车新能源转型过程中,二十万级别的电车就能达到以前百万级豪车才有的加速性能,这打破了过去长达一个世纪以来汽车发展的速度;对于汽车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更是可能触发恐怖谷效应,即当汽车越来越拟人并超过某个临界点时,人类对其好感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开始莫名厌恶和惧怕。当车企本身都在摸索着前进的背景下,更遑论顾及公众的安全感。

当然,强大的群体性应激反应也有利于助推新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倒逼更加成熟的法律法规制定。以特斯拉为例,不少业内人士将特斯拉总是传出疑似失控消息的矛头指向其独有的强制单踏板模式,而这种模式将被明文禁止。

7月7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强制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自2008年以来,我国乘用车制动系统标准的首次重大更新。新标准规定,车辆在默认状态下不允许通过松开油门踏板实现减速至完全停车,驾驶员必须通过制动踏板完成最终刹停动作。这一规定旨在降低驾驶员误操作风险,确保制动操作的可预测性和安全性。这也意味着争议了多年的强制单踏板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