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传统展览蜕变为鲜活的沉浸剧场。“WAIC 里”主题街区中,机器人在老上海里弄场景里演绎着高精度操作;“AI + 非遗”项目则让孩子们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的智能新生。这场科技与文化交织的盛宴,抛出了一个深刻命题:当算法不断解构传统、重塑城市记忆,如何守护住城市文化中最珍贵的人文根脉?
人工智能对文化的数字化重构,正为人们打开认知历史的全新维度。敦煌“数字藏经洞”凭借3D建模与交互技术,让千年文脉走出冰冷的展柜,真正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良渚遗址的高精度建模,不仅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更通过动态演绎,将沉睡千年的文化记忆重新激活。这些实践打破了物理空间的局限,让文化遗产从静态的展品转变为可参与、可感知的体验——其价值不仅在于留存历史的躯壳,更在于让当代人能真切触碰历史深处的精神内核。
但技术的无序扩张也滋生出深层隐忧。一些古镇的AI导览用机械单调的语调背诵着千篇一律的解说词,部分沉浸式展馆的激光特效沦为脱离文化内核的 “视觉狂欢”,这些现象暴露出技术与在地文化的严重割裂。国内一些文化展览的AI服务存在未备案、语料来源不明等问题,更有博物馆采用非专业语料库训练通用模型,导致AI 生成内容出现“幻觉”与错误。更值得警惕的是,算法主导下的城市记忆被简化为可量化的情感曲线,这种异化不仅扭曲了文化理解的准确性,也在悄然消解着文化的多样性。
面对这些困局,须确立“以文化为体,技术为用”的底层逻辑。实践早已证明,人工智能在文化场景中的应用,应明确技术作为文化传播“增强智能”的定位,让算法始终服务于文化内涵的传递。因此,在AI文化产品建模时,有必要成立人工智能伦理专家委员会,为算法设置文化阈值或校正模块,防止技术在文化领域无序主导。
破解困局更需多方协同发力。正如本届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科学家们的共识,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构建开放的基础设施与统一标准,打破数据孤岛,让技术创新更贴合文化需求。唯有政府、科技企业、文化机构与公众形成合力,才能在技术狂飙中筑牢文化的根基。
如今,AI既能留存千年文化遗产,也能创作出复杂的数字艺术作品。这些实践揭示着城市文化传承的终极方向:不是用技术覆盖历史,而是让每个技术节点都承载人文记忆。我们需以敬畏之心对待文化,在数据训练中注入人文变量。在数字洪流中守住城市核心价值,让无数生命体验编织的文明印记,不被技术浪潮冲刷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