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在迅速进入医疗领域。在ChatGPT和DeepSeek走红之前,一批AI辅助诊断等技术就已经逐渐成熟应用。如今,更多技术路线的AI产品正在尝试进入医疗的各个环节。一个新问题是,医疗行业与管理制度如何接纳这些新技术?
技术飞速迭代,如何找到应用边界?
“对于医疗卫生行业,AI给我们最大的机会和变化是个性化、个体化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理事会联席主席施贺德说,“但它的变化速度之快,对于监管机构是挑战,需要新的理念。”施贺德是公共卫生专家,曾任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这一发言出现在7月24日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2025年北京会议上。
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秦岚谈到,当前的技术储备已经可以探索AI机器人自主完成手术,人类医生只需要负责监管;另一个探索是,由AI负责关键决策,结合数据计算最优治疗方案,“也许这个方案会比专家更好”。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生命模拟研究中心主任张恒贵则谈到。
既然医生未来会更多依赖人工智能的帮助,谁该为诊疗决策最终负责?美国美敦力信息技术服务全球副总裁孙晓宇认为,AI技术当下还是发挥辅助作用,临床决策依然由医生主导和负责。秦岚也提到,目前监管对AI技术的评审颇为审慎,第一层监管来自药监局,第二层是卫生系统和医院的监管,医生构成了第三层监管。
更灵活、平权、民主的监管模式
几乎每位与会嘉宾都谈到,当前的监管体系不足以应对快速发展的AI技术,监管本身也需要向更灵活、开放的方向改革。
博鳌亚洲论坛咨委、新西兰前总理珍妮·希普利谈到,AI医疗监管是一个关键但尚未决策好的领域,行业应该负起责任,与政府紧密合作打造监管框架,“不能够每次出现一些新技术就要回到旧的监管框架里去”。
曾在世卫组织工作的施贺德谈到,世卫组织等传统机构是垂直思维的自上而下监管:由其设计规则,召集领域专家提意见,再做出决策,一旦出错则会被投诉和抱怨。但对AI医疗的监管需要更平权化、民主化。“我们要更加积极和各有关方面交流互动,让更多专家参与进来。这些专家并不应该由某个机构召集,召集的速度要更快、范围要更广。”他说。珍妮·希普利也补充,政府要以一种灵活敏捷的方式做出决策,能让医疗卫生体系及时做出调整,不同国家虽然体系不一,但都需要交付个体化的医疗。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