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UV-CoT:无监督视觉推理新突破,偏好优化重塑图像级思维链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机器之心Pro 时间:2025-07-28 18:25:24



本文第一作者是来自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生赵克森,主要研究方向为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n MLLMs. 该论文已被 ICCV 2025 录用。

随着文本领域中思维链(Chain-of-Thought,CoT)推理机制的成功应用,研究者开始将该方法引入视觉理解任务,以提升模型的推理能力和可解释性。

然而,现有模型局限于文本级别的思维链推理,且处理图像的粒度固定,难以根据语义线索动态关注图像中的关键区域。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UV-CoT(Unsupervised Visual Chain-of-Thought),一种无监督视觉思维链推理新框架

该方法以「关键区域→推理过程」的人类视觉理解方式为参考(如下图所示),设计了无监督的数据生成与偏好优化机制,动态聚焦关键区域,实现细粒度推理,显著提升了模型的空间感知与图文推理能力。





论文标题:Unsupervised Visual Chain-of-Thought Reasoning via Preference Optimization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504.18397项目地址:https://kesenzhao.github.io/my_project/projects/UV-CoT.html代码仓库:https://github.com/kesenzhao/UV-CoT开源模型: https://huggingface.co/papers/2504.18397

背景:有监督训练

需要高昂的人工成本

现有方法采用有监督微调(Supervised Fine-Tuning, SFT)策略训练模型,使用大量有标签的思维链推理数据,由人工标注关键区域及其推理过程。这类方法面临以下挑战:

人工标注成本高,扩展性差:标注关键图像区域和推理路径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尤其在复杂视觉语义理解任务中,难以适应多任务或大规模场景。

训练信号单一,泛化能力有限: SFT 仅利用人工标注的「正样本」(正确区域及回答),忽略其他潜在合理或不合理的区域与推理路径,导致模型在未知场景下的泛化能力不足。

UV-CoT设计了一套自动化的偏好数据生成与评估流程,结合改进的偏好优化算法 Score-DPO(sDPO),在不依赖人工标注的前提下,通过偏好评分排序引导模型实现无监督图像级思维链学习(如下图所示)。



贡献一:无监督偏好数据生成与评估



通过动态生成偏好数据,UV-CoT 减少了对高质量标注数据的依赖,能够在无监督数据条件下实现图像级思维链推理。



贡献二: sDPO 与迭代学习

UV-CoT 使用改进的直接偏好优化(DPO)算法 sDPO,通过引入偏好分数差异优化图像级思维链推理,并采用迭代学习策略动态适应模型输出分布。

sDPO 损失函数如下:







实验亮点

显著性能提升(表 1):在六大基准上,优于有监督的思维链模型 Visual-CoT-7B,远超目标模型 LLaVA-1.5-7B 和其他无思维链模型。

泛化能力强,易于拓展(表 2):在零样本设置下,UV-CoT 平均提升 2.5%,添加额外无标注数据后,平均提升达 5.1%。

胜任高分辨率场景(表 3):在 V* Bench 上,UV-CoT 平均得分 0.402,平均提升 5.5%,尤其在 OCR 任务中提升 8.4%。







不依赖评估模型,边界框生成质量高(表 5):UV-CoT 通过自评估(目标模型作为评估器)表现仍远超目标模型 LLaVA-1.5-7B(+4.8%),接近 12B 模型 OmniLMM-12B(-0.2%)。将 UV-CoT 生成的边界框应用于 OmniLMM-12B 和 LLaVA-1.5-7B 辅助推理,性能分别提升 7.3% 和 4.7%。



偏好数据与思维链推理可视化





结语

UV-CoT 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无监督视觉思维链推理框架,通过自动化的数据生成与对比评估机制,成功摆脱了对人工标注的依赖,实现了关键图像区域的自动识别与推理优化。该方法为高效、可扩展的多模态推理提供了新思路,为未来无监督视觉理解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